期末复习要多关注“联系”——以“小数乘、除法总复习”为例
相对于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的周期更长,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学知识这时候学生可能已经有些遗忘,原本能够熟练操作的技能有些生疏。
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重拾记忆与技能。同时,期末复习时要对各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通过比较练习形成知识结构,即把具有关联的几个单元构成一个整体。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期末复习为例,阐述我们的做法。
一、预学作业,预热复习
期末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复习,相对于单元复习,这个时候,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已经不是复习重点,重点应该是通过典型题目的解决,回顾具有联系的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小数乘、除法”的期末复习,教材安排了两道回顾梳理的题目:
实际教学中,如何沟通第(1)题的“算”与第(2)题的“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算”是为了“用”作准备,而为了“用”必须要以准确地“算”作为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教材梳理题提供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的预学单。
“小数乘、除法”期末复习预学单 班级: 姓名:
同学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是这个学期学习的两个重要单元,对于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你掌握得怎么样?这两个单元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让我们先完成下面的预学单,检测一下自己掌握的情况。
1.我计算(一步计算用竖式,两步计算用递等式,能够简算的要求简算)
(1)3.5×0.4=
(2)1.4÷0.4=
(3)3.5×0.4+6.5×0.4
(4)1.4÷0.4÷2.5=
2.我解决问题
(1)李阿姨有—条丝带,她把它剪成3个小段,每小段长0.4米,还余下0.2米。这条丝带的总长是多少米?
(2)李阿姨有—条长1.4米的丝带,她想剪成长0.4米的小段,最多能剪成这样的多少段?
3.我比较(机动)
“我解决问题”中的两个问题与“我计算”中的哪个题目有联系?根据“我计算”的第(3)(4)题,你能否把它们分别编成应用问题?试着编一编。
上面的预学单中,“我计算”的两道一步计算题,可以互相验算。这样,在通过计算概括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小数乘、除法的联系。
解决问题的两道题目,基本运算结构可以由“1.4÷0.4”变化而来,第(1)题可以由余数除法计算题“1.4÷0.4”还原而来,第(2)题则是“1.4÷0.4”的直接运用。正因为有这样的联系,所以这两道解决问题之间呈现条件与问题互逆的关系。
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我比较”,让学生发挥想象,把两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改编成应用问题,从相同的式题可以改编成不同形式的应用问题,体会到运算的抽象性与应用的具体性。
以上的设计,把复习的重点放到了寻找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上。
通过预学,让学生在几道有联系的题目的练习过程中,初步感悟运算与应用问题的联系。
以上的预学作业,可以根据班级程度,灵活选择完成的时间。
如果班级基础较好,可以在课堂上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再组织反馈;如果班级基础一般,可以把预学作业放到课前,提前一天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集中完成,完成时间一般为8分钟,完成后上交,教师适当批阅,选择一些典型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二、课堂交流,乘除沟通
在完成预学作业时,有部分学生可能只把它看成一般的习题,完成作业后就没有进一步去思考题目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堂交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分类比较
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是数学期末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不是靠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需要教师精心编制习题,在计算之后再引导学生分类比较,借助具体的习题构建起数学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再次看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够以点概面,举一反三。
在学生独立完成预学作业后,教师出示“预学单”第(1)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
师:预学单上有这样四道计算题。请同学们分分类,并说一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生1:我是将第(1)(2)两题分为—类,因为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而且两道题目有联系,第(1)题的积,就是第(2)题的被除数。第(3)(4)两题又是—类,都是四则混合运算。
生2:第(1)(2)两题是用竖式计算,第(3)(4)两题可以用简便计算。
通过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除法的联系,为进一步辨析作准备。
2.辨析梳理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析。
结合预学作业中的具体例子,通过解释,概括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
生:将小数乘法中的两个因数3.5和0.4同时转化成整数,变成35×4,算出结果140。两个因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因此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求正确的积,就要将140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得到1.40,去掉积的小数末尾的0。
生:这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生归纳,师板书)
生:除数是小数,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0.4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4。除数扩大到10倍,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也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是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14。这个算式就转化成了14÷4,算出得数是3.5。
生:这是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生归纳,师板书)
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找一找,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在算法上有哪些共同点?
生: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最终都转化成了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
生:在算法上都用到了“转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炼,形成下面的板书。
3.巩固练习
在预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在预学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练习巩固。
比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如下的两道计算题:(1)0.264×0.15,(2)0.328÷0.16。要求边做边想:计算小数乘法与除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请你给同伴提个醒。
教师在学生计算时巡视,选取典型的例题,请学生评一评。以下是教师选择的5个竖式。
在对上述竖式进行评析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注意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划掉,横式上不写;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小数除法中,整数部分不够除,商的整数部分直接写“0”占位,而小数部分则是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
显然,期末复习中的练习题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充分暴露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作业的评析,总结知识要点。
三、比较预学,灵活运算
在预习作业中,两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均可以简便计算。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简便计算,因此有一小部分学生按照一般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这为两种运算的比较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教师展示如下的预学作业请学生进行辨析。
生:计算第1、3题都是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而计算第2、4题分别是运用乘法分配律、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我觉得计算第2、4题比较好。
生:我认为,在数较小的情况下,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比较简便,但计算复杂时还是运用简便算法更好。
计算能力的提高,来自于计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编制容易混淆的习题,让学生独立作业,比较辨析,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如教师在评析预学作业的基础上,出示如下两道四则混合运算题:(1)5.2+4.8×0.93,(2)1.6×2.5÷0.4。
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的例题,请学生评一评。
四、算用比较,体会联系
“算用结合“是现行教材的编写特点。诚然,在教材中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每每教学新的计算,教材都是以“解决问题”导入,即计算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学习的。
“小数乘、除法”预学单中的两道解决问题,第(1)题主要是理清数量关系,第(2)题主要是联系实际确定结果。
教师先投影出示第(1)题的两种预学作业的情况(如下图),请学生说一说它们的数量关系。
生:我认为,在数较小的情况下,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比较简便,但计算复杂时还是运用简便算法更好。
计算能力的提高,来自于计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编制容易混淆的习题,让学生独立作业,比较辨析,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如教师在评析预学作业的基础上,出示如下两道四则混合运算题:(1)5.2+4.8×0.93,(2)1.6×2.5÷0.4。
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的例题,请学生评一评。
四、算用比较,体会联系
“算用结合“是现行教材的编写特点。诚然,在教材中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每每教学新的计算,教材都是以“解决问题”导入,即计算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学习的。
“小数乘、除法”预学单中的两道解决问题,第(1)题主要是理清数量关系,第(2)题主要是联系实际确定结果。
教师先投影出示第(1)题的两种预学作业的情况(如下图),请学生说一说它们的数量关系。
第(2)题学生的预学作业中出现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结果:
教师请学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到应该是最多剪成这样的“3段”。进而追问:还剩下多少米?
生1:1.4-0.4×3=0.2(米), 剩下0.2米。
生2:我发现,这一道题目与前面一道题目有联系,前面一道题目中剩下的0.2米,就是剩下的长度。
生3:我在计算这道题目时,没有列竖式,因为我发现这一道题目的竖式就是“我计算”的第2题。
生2与生3的回答,沟通了应用问题之间,以及计算与应用问题之间的联系,说明学生体会到了“算”与“用”的联系。
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总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们认为学习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解决问题)如果要正确地解决问题呢?(要学好计算)而且,我们还发现,同样一道计算题,可以编制出好多道应用问题。
接着,教师展示学生在预学单中编制的几道应用问题,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它们的数量关系 。
知识求多更求联。
“预学后教“策略下的小学数学期末复习,要求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细致分析学情,设计能够体现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预学题。
课堂上,对预学作业分层展示,评析与再练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筻1期“教学探讨,“原题为“预学后教策略下关注联系的期末复习——“小数乘、除法”为例)
(重庆市大渡口小学 彭志秀老师推介)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小数乘整数”教学案例研讨
下一篇:“掷一掷”教学实录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