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相遇问题”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5-05-26 21:05 点击数: 【字体: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79页。
教学目标:
1.会画线段图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2.经历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运动的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3.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数量关系用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唱《拍手歌》,经历拍手、鼓掌的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拍手歌吗?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要不上课前咱们也来两句,送给在座的老师们听好吗?来,咱们一起唱,预备齐:“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引导学生跟着拍手,唱前4句后打终止手势)……
师:唱得真好听!希望这节课大家带着幸福的感觉好好地表现,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一、口述鼓掌四要素,引入课题
1.口述鼓掌四要素
师:同学们,其实拍手也是有学问的,你们拍手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完成这个动作必须要几只手?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两个同学正在通电话
师:这两位同学在干嘛?
生:打电话。
师:他们在交流些什么呢?继续看!
生:小云错拿了小林的家庭作业本。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你们建议怎么办?
生1:我建议小林去小云家拿。
生2:小云拿错了别人的本子,我建议他亲自给小林送去。
生3:我建议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家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小林。
师: 为什么呢?
生3:因为这样快一些。
师:大家同意吗?
生4:用快递。
师:咱们同学们之间平常也用快递啊?
生:没有。
师:是啊,同学们家距离这么近,用快递又耗时又浪费金钱。
生5:买新本子重新写。
师: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不过,小林还是想把作业写在自己的家庭作业本上,怎么办?
 
2.画图分析,自主探究  
(1)阅读与理解
师:小林和小云他们最后是怎样决定的呢?请看。(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齐读: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
师:同学们,从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他们俩家相距4.56km,他们都是9:00同时出发,他们是相向而行,我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速度,还有,他们最终会相遇……(课件同时标出关键词)
师:看来他们俩最终决定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到相遇,再把作业本还给小林。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他们多少分钟后相遇?
生2:他们两人何时相遇?
生3:相遇时他们各走了多远?
……
师: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我们要解决路程问题,就要先解决时间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师: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相遇过程。谁愿意?
师: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指明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小林,一个扮演小云,分别站在两端。
师:预备走,(两生未碰到一起)他们相遇了吗?
生:没有,中间还有距离。要继续走,当小云和小林的距离为零时才叫相遇。
师:好,请表演的同学继续走。现在相遇了吗?
师:同学们,观看了他们两人的相遇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他们俩从出发到相遇用的时间一样长。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他们是同时出发,同一时刻相遇了!
生:我发现小林骑的路程与小云骑的路程之和就是他们俩家的距离。
师:是这样吗?请你们俩再走一遍给大家看,预备走!他们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怎样?
生:相同。
师:他们两人走的路程之和就是------他们俩家的距离。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画线段图
师:同学们,他们刚才用表演的方式让我们理解了题目意思,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这道题的意思吗?好,开始。
师:好的,看来大家画的都差不多了。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是怎么画的呢?
指名上展示台汇报。
师:这个小旗帜代表什么?
生:代表他们相遇的地点。
师:你觉得相遇地点更偏向谁的家?
生:更偏向小云的家。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林速度快,小云速度慢一些,而他俩骑的时间是一样长,所以小林骑的路程远一些,小云骑的路程短一些,所以更靠近小云的家。
师:大家同意吗?你不仅图画的好,说的更好,请坐!看来这位同学画的线段图所表达的意思与题目意思是一样的。 和他画法差不多的举手,这么多,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画错了的请更正!
师:老师也画了一幅线段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线段图)
②自主尝试解答
师:同学们,借助线段图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动手之前,有没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单位不同,要先换算。
师:谢谢你的提醒,方程法、算术法都可以,好,开始!
师巡视, 请3位用不同方法做的同学上台板书。
③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师:看样子大家都做的差不多了,请坐端正!来,我们先看黑板上的这些做法。
师:来,请你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1:我先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再解答的。
师:0.25x表示什么?
生:小林骑的路程。
师:0.2x又表示什么?
生:小云骑的路程。
师:4.5就是------全程。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来,咱们一起把这个关系式读一读!对照线段图看看。(课件配合演示)这是------小林骑行的路程,这是------小云骑行的路程,小林骑行的路程与小云骑行的路程之和就是------总路程,所以这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和他方法一样的举手,真好,掌声表扬!
师:接下来,我们请第二种方法的小作者来说说他的想法。
生2:0.25+0.2表示1分钟两人共行的路程,X分钟表示时间,4.5表示全长。
师:听明白了吗?来,我们再借助线段图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方程,请看!(课件配合演示)
师:他们同时出发,如果以千米为单位, 1分钟他们共骑了多远?(0.45km)
师:怎么来的?(0.25+0.2)这也就是每分钟两人共行的路程。
师:1分钟,骑了1个(0.25+0.2)km。2分钟呢? 3分钟呢? X分钟呢?
师:X分钟后他们相遇了,行完了全程,所以等于4.5。
师:也就是每分钟两人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总路程,所以方程就是(0.25+0.2)X=4.5。
师:同学们,他做对了吗?完全正确,掌声表扬!
师:来,咱们再看看第三位同学做的,他是用算术法解答的。你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师:大家都看明白了。谁来说说,他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0.25+0.2表示小林和小云一分钟一共走的路程,这段路共4.5km,要求相遇需要几分钟,就用4.5÷(0.25+0.2)……
师:你们真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声送给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看来,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二其实是一致的。(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真厉害,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解决第二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两人何时相遇?)
生:他们经过10分钟后相遇。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他们9时10分相遇。
师:同意吗?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时间的,谁来说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时间段,一个是时刻。
师:是啊,第一个问题要求的是一个时间段,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求某个具体时刻。那大家再看看这两道题的解决过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3)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都说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刚才是怎样解决相遇问题的?
生:我们先画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式。
师:是啊,我们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我们还用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成功的经验,开始我们的练兵之旅吧。有信心吗?好,请看!同学们,你们见过工程队开凿隧道吗?瞧,这里有两个工程队正在施工呢。
(课件: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开凿一条 900m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30 天打通。甲队每天开凿12.6m,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师:来,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方程解决这道题吗?好,咱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开始。
师:做完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我,真好,这么多同学都做完了。来,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师: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他说得对吗?掌声表扬,是这样做的举手!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解题过程,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呢?
生:这道题和相遇问题差不多。
师:谁能说的更具体些?
生:相遇问题是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这道题也是两个工程队同时各从一端相向施工,最后相遇,所以也属于相遇问题。
师:看来,相遇问题不仅仅是走路骑车,它有时还会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的其它领域。同学们真厉害,不仅能解决相遇问题,还能解决相类似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说说?
……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老师和你们一样开心,你们今天不仅做的好,说的更好。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温馨提示:您想下载该内容的教学课件,请链接——
●温馨提示:您想阅读该内容的教学反思,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wunianjishangce/20150526/57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欧阳娟 陈克菊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