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镇第一小学 吴亚琴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90-94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例1通过求一个小队四名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侧重于用“移多补少”、“先合后均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例2以3个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出要比较两个队的成绩,应用平均数。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获得概念。
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7名同学进行比赛(3名女生,4名男生)
女队和男队比较,哪个队获胜?用什么数才能比出输赢?
导入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比赛的情境,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在学生争论、交流中,感悟到要比“平均数”才公平合理,在问题情境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求。
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出示女队成绩统计图
丁丁3 个 贝贝 8 个 云云4 个
提问:平均每人涂了多少个?
2.小组活动:利用老师准备的学具操作,让每个人的数量一样多。
方法一: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均分
设计意图:“平均数的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平均数的内涵,把抽象的意义具体形象化。
3.全班交流
方法一:移多补少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移的?为什么这样移?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方法二:先合后均分
(3+8+4)÷3
=15÷3
=5(个)
提问:1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4.小结: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5”是哪个小朋友的成绩?它表示什么?5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观察:平均数与最多的数和最小的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理解平均数的内涵。
6.求出男队平均数,宣布获胜队。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1)熊大、熊二收集了3天矿泉水瓶,分别收集了8个、12个、7个,不要计算,估计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2)李刚所在的班级,上学期期末数学平均分是92分。李刚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分?
(3)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70岁的老爷爷看到了这份资料,心里非常难过,这是为什么?你怎样来安慰老爷爷?
设计意图:一方面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存在很多平均数问题与信息;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与理解,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使平均数的意义“具体化”、“生活化”。
●温馨提示:您想阅读该内容的教学视频,请链接——
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shipin/sinianji/20160711/1264.html
●温馨提示:您想下载该内容的教学课件,请链接——
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jian/sinianji/20160514/119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三角形的分类”案例研讨
下一篇:“平均数”教学反思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