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平均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4-18 16:49 点击数: 【字体: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钻研教材后,我认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创设两个小组进行套圈比赛),哪一组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先求和再平均分。
    在揭示移多补少的方法时,主要通过移动小棒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移多补少的方法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思维能力。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男生的平均数是6,是不是男生真的每个人都套了6个圈?
    2.女生的平均数比男生少,是不是所有的女生都不如男生?
    3.既然套的最多的在女生组,为什么女生的平均数还要比男生少呢?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移多补少的过程,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从而让学生找到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估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还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练习具有坡度,循序渐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以本班上学期期末数学考试的平均分、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等为素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巩固平均数的意义;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堂课中始终注重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不断地努力去超载自我。

    ● 温馨提示:你想了解此内容的教学设计吗?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sannianji/20150314/8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李 玲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