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怎样教学更好?
在教学加法的结合律时,青岛版《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流域面积和长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黄河全长多少米。解答时,学生自然而然地用上游的长度加中游的长度再加下游的长度,全部都列出 3470+1210+790 这个式子。在引导学生先算中、下游的长度,再加上游的长度时,学生有些纳闷:为什么要这么算?所以,我觉得用这个方法引出加法的结合律有些牵强和生硬。不知如何讲解会有更好的效果? (山东栖霞 张瑞道)
关于加法结合律,人教版的情境是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表格呈现):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求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苏教版教材用的情境是(图画呈现):操场上有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也在跳绳,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求跳绳和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
从以上三种材料设计的情境和编排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讲加法结合律一般可以按如下过程进行。
1. 通过实例引进算式。
2. 结合题意讲解算法。
如人教版出示了:
88+104+96 88+104+96
= 192+96 200
= 288 288
苏教版出示了:
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
也可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
3. 比较算式发现规律。让学生比较运算顺序和结果(包括教材提供的其他算式和学生自己列举的算式),发现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规律。
4. 验证规律,符号表示。
5. 练习巩固,发展提高。
这样讲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2期
(鲁淑琴选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