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介绍

发布时间:2015-12-19 09:39 点击数: 【字体:

老师们好:
    我是胡老师,今天,“我读新教材”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与实验教材相比,不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教学,只在练习中渗透。估算安排在二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
    2.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与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对“笔算计算法则”的处理有一定的变化
    一是随着某一计算内容教学的进展,紧密结合算式分步出现所学习笔算的计算法则。
    例如,笔算加法结合“不进位加”“进位加”的3个例题,“个位与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为后面讨论并概括笔算加法计算法则打好基础。


    笔算减法也是这样。

    二是在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并记忆计算法则。
    例如,在学习完笔算加减法之后的“整理和复习”就呈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笔算加减法法则进行讨论归纳。
    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注重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如例3,“35+37”让学生思考“个位上5加7得12,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揭示其进位的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反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位”两大核心问题。就标志着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
    注意,对于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要适当淡化法则的文字表述,不必要求严格概括出法则,也不必要求一字不差地记住这些结论,重在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特别引导学生弄清楚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区别是加法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及竖式简便写法中的简便计算。注重训练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还要注重训练学生口算、听算能力

    4、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这次修订教材变化较大的,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方面。修订后的“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培养“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每一部分核心内容教学之后,都安排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
    因此,在7个基本教学单元中安排了9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每一单元至少有一个例题,即使在“观察物体(一)”单元也不例外。这些例题的题材广泛,既联系学生生活,又具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循序渐进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标准(2011)》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教材的每一例题都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答,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
    在本册教材中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时,教材采用了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的解决问题步骤,中间一步分别采用“应该怎么做?”和“可能是什么?”提示。

    ③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形式多样,在9个例题中有5 个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或动手操作、或列表分析推理,或画图表征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

    ④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为培养学生“四能”,教材做的尝试,努力让学生能达到这一目标。此次修订不仅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注意在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这一单元解决问题的例题,例4,“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几点:
    要注重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叙述,呈现文字叙述的问题和条件。
    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最后还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
    教学中重点应关注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初步渗透线段图,为后面线段图(数据很大)做好铺垫。

    例5是新教材新增的一个内容。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二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已知的条件,引导学生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地进行思考,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为已知条件,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谢谢大家!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胡 卉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