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学习兴趣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在小学数学中,可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探索,积极的从事有关的活动。
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兴趣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苏霍姆林斯基)。“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华罗庚)。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了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是培养其学习兴趣的前提。一般说来,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进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的影响下,以后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感兴趣,对有关抽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还在初步发展中。
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挖掘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
1.精心设计导语,引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导语的关键是“导”,怎样启迪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是导语设计的立足点。好的导语,一开始就要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把学生带入到数学问题的情境中。
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激趣点”是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每个激趣点,激趣点可能在新知识的特点中,也可能在新知识的规律中。
例如,低年级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其激趣点就可根据新知识的特点来找。
譬如可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2+2=?2+2+2=?2+2+2+2+2=?设疑求10个2的和怎样列算式?谁能写出100个2的和算式?这样的设问可使学生感到仅用已有的加法知识已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
又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特征”这一内容中,其激趣点又可在新知识的规律中找。在宣布学习内容后,设置情境:老师有一个判断“3的倍数特征”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说出任意一位自然数,老师不用笔算就可以说出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来“考”老师。
这种情境犹如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意境,可有效的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课中巧设疑难,培养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关于设疑、问难,可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不断在释疑,排难中满足其“需求感”,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感,只有在经过学生苦心思索而又不能完全领会,或有所体会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的设问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去思索、探讨、研究。
如学习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时,下列设计就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首先设计问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小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5小时之后,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列出算式:(40+60)×5。
教师设问:“这个算式对还是错?”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这个算式列错了,因为题目只告诉经过5小时后,没有告诉经过5小时后两车的情况怎样,所以列式不对。
接着再问:“如果使这个列式正确应如何改变条件?”引导学生把条件变为“经过5小时后两车相遇。”
进一步问:“这个条件还能怎样变化?应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探讨后便可得出把条件变为:(1)经过5小时两车还相遇100千米,列式为(40+60)×5+100。(2)经过5小时后交叉而过100千米,列式为(40+60)×5-100。
3.课后恰当拓展,巩固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儿童更喜欢比较新颖、困难、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因此,教师应在作业的布置上做文章。
比如说变换出题的方式,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觉得还有在课堂上没讲到得地方,有待于自己去发现、探索,以形成他们对知识内部结构的兴趣,维持、巩固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小学生学习8+?=?在学生学会用“凑十法”做这类题后,可问学生:8+7=?这道题,你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可以引导学生从累积的思路去想,得出两种方法,即先记住8,然后往上数7,或者记住7,然后往上数8。也可引导学生从分解的思路去想:把7分成2和5,用8加2再加5;或把8分解成3和5,用7加3再加5。这样的每一次练习,就是一个台阶,到最后,再引导学生去总结、比较哪种方法运算速度较快,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作业既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其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知识的趣味性激起学习兴趣
学习应当成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活动,但这需要有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持续兴趣作为保障。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设法使学生“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的动机目的。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经常具有“成功体验”。
根据数学知识来自于基本过程的观点,数学教学必须加强数学认知活动的全面性,使学生认识真正有机会经历“基本认知过程”。心里学家的研究表明:经历过的并取得成功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学的过程,让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规律,在获取知识的“成功体验”的过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概念教学中,可结合新知识生长点、学生认识结构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
比如我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设计了如下的活动:
请学生找出1、2、3、4、5、6、7、8、9、10、11、12等数的约数订正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自然数约数的规律:(1)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约数;(2)一个自然数有两个约数;(3)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约数。
然后设问:“有一个约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约数的数是什么样的数?三个以上的约数的数又是什么样的数?”
学生容易得出:有一个约数的只有1;有两个约数的则有1和它本身;有三个约数的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约数。
给学生一一肯定后,让学生们看书得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再有意识的让学生研究“1”到底算哪类?待学生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后,马上反问: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为“1”的约数只有1个,就算1没有本身,算本身就没有1,因此,它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由于学生参与了概念的形成,并自己发现“真理”。因此对质数、合数的概念印象较为深刻。
又如,在几何公式的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像学习图形面积公式时,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推导,既在公式的推导中理解公式,又有机的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行与行之间,量与行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
三、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师生情感交融,是学生交往动机获得满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作为的教师,其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调查表明,学生对某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所谓“爱屋及乌”,“亲其师,信其道也”。反之,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友好融洽关系,缺乏情感交流,甚至互不信任和对立,那么就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消极的作用。
因从,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能给予真确的评价,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体验事物和活动,其本身也将变成有趣味的了,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该鼓励,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到学习数学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应帮助其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增强信心。强化你所期望的行为,对你不需要的行为,不要强化。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表扬,少批评。这将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挖掘、利用和创造数学中的趣味性,增强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进而发展为“我乐学”的最终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小学数学心里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张春兴著《教育心里学》
(易 萍选编)
(易 萍选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参与探究实践,引导自主发展
下一篇:在问题中思考、在经历中发展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