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参与探究实践,引导自主发展

发布时间:2015-05-30 22:03 点击数: 【字体:
    【内容摘要】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兴趣 发现 探究 自主 发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大趋势。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达到自主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呢?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意愿
    能动地学习源于学习的兴趣,创造性的学习源于自主探求的意愿。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内在需求,那么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这种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心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要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状态,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素质、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情况,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学生才会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的自主探究的意愿的根本途径,而教师要把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我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开课时和学生展开比赛,在学生一步一步计算时,我已迅速说出了结果,这样几道题下来,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问。趁此机会我这样发问:看到老师算得这么快,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 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自主探究的意愿。
 
    二、发现问题——变“学答”为“学问”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促使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参与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想选择。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动物园里有小猴8只,大猴48只,(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小猴和大猴一共多少只?大猴比小猴多多少只?小猴比大猴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小猴就和大猴同样多了?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5、6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5时55分还是6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课堂——让学生自主发展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湖南教育》
              《人民教育》
              《小学数学教与学研究》
    (易萍选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马继红 来源:津市市第一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