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开讲(2)——备课,高效课堂的前提与保证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与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在个人钻研中,熟悉内容
1.反复阅读课标,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
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先进的课程标准既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又指导实践。因此,在备课之前我总是会根据教学内容认真阅读课标。
首先,在开学初重温课标,了解其总体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其次,在单元学习时再读课标,了解这一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在该年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两次读课标,都是为了读出一类问题的核心价值目标。
如在看到“空间与图形”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就在想:它的核心教育价值在哪里?“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是由以前的“几何初步认识”拓展来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系统安排、板块学习。回顾以往的几何教学,学习的重点是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性质和计算。学生虽然会解答复杂的面积、体积计算,但不知道“装1吨水的容器应该有多大?1千米路程有多远?”,不会看公共汽车线路图……总的来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差。
《标准》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课标,我渐渐明确了“空间与图形”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的意识。这样一来,就使得自己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心里有了底,钻研教材、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2.新旧教材比较,体会新教材编写的严谨科学
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在很多内容方面都作了相应的改变。稍不注意就会说老话,走老路。
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例1 两条直线的关系 时,我让学生在纸上延长两条看上去没有相交的直线,后来再看书时,教材上却是: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而不是“延长”。仔细想想还是这样说更有道理 ,因为直线本来就是无限长的,我们只画出了它的一部分,说“画长一些”自然显得更严谨了。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触动,教学不能仅凭经验,一定要仔细读教材。自此,为了不再出现类似的纰漏,我将旧教材找来,每次备课之前,总是将同一内容的新旧教材比较着读。
一是在读中体会知识陈述的严谨性。如三角形概念,老教材的陈述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而新教材则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括号里的说明对三角形的概念作了更加形象具体的描述,避免了产生歧义。像这样的例子在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如:“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都体现了新教材的严谨性。
二是在读中体会教材承载的新理念。如: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老教材中仅仅概括出了计算的法则,而在新教材中则是通过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笔算除法的算理。
又如“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一内容,老教材中只注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的得出,新教材中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发现、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充分体现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新的理念。
在比较中,我愈来愈发现,与老教材比较,新教材更注重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可读性与科学性更强了。
3.紧密联系教参,明确具体内容的编排意图
数学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由于版面的限制、设计的弹性等原因,在内容、环节、思维等方面常常采用“布白”的方式留下一些“空白”。如果只读教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教材进行说明。为此,在备课之前,我总是先读教材,边读边提出一些问题,如:小精灵的话在例题教学时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有时只说了一部分?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是如何笔算的,教材中为什么只有计算结果,而不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读教参,在教参上找答案,从而使读教材时的困惑得以解决。
回顾多年的备课实践,我认为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阅读思考:
(1)读出主题图的深刻内涵
如:三年级下册46面年、月、日的主题图,几幅有意义的日子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10月1日,北京申奥成功( )年7月13日,植树节( )月12日,儿童节( )月( )日,如果仅仅停留在只让学生回答出这些日子,那我们就还没有完全读懂主题图的内在含义。教参中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些图片的选择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把数学的学习置身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读出例题的编排意图
如“小数加减法”的编排,就与老教材编写的顺序不同,它打破了以往计算教学中的常规,首次在例题中先学减法,后算加法。之所以这样编排,显然是为了遵循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既合乎情理,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3)读出习题的潜在价值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有一道口算题,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算出得数,那就会让这道题失去它一部分应有的价值。刚开始我对这道题也是很不以为然,准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答就完事了。但后来我从教参中了解到,这道题是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的。在学生填出得数后,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题目的特点,即它们的积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之后,还可把得数是整百、整千数的算式找出来(25×4=100,125×8=1000),对于日后其他各种简算形式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在集体备课中,弄清疑问
个人研读虽然对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但仍有不少疑问,这些疑问有些是对新教材编排认识上的,有些则是对知识点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中的。对于这些疑问,除了多方查找资料,主动释疑解惑外,我从不放过任何一次集体备课的机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我认为它是备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给我的帮助很大。我也总是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请大家帮我解惑。
如在上“角的度量”之前的一次集体备课中,我将自己的困惑一一列出来:
①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以前我们只是教量角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节课还可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和思想呢?
②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了量角的用处吗?
③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怎样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④关于量角的技能,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简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0刻度线在左边看外圈,0刻度线在右边看内圈”等要诀,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我明确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并在撰写教学设计时作了相应的考虑:
一是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认识量角器、量角、感受量角的意义等这些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度量的意识。
二是创设了滑滑梯这样既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又有趣味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学习角的内在需求。
三是根据老师们分析的“学生拿着量角器时之所以手足无措,是因为他们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我设计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先画角,再交流有没有不同的角。实际教学时,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了角,量角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仔细思考中,写出教学设计
有了课前个人的认真钻研和集体的交流,教学设计的撰写也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教学设计中除了要制定明晰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好重难点以外,我还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1.多考虑技能的形成
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方可达到。那么,计算技能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如“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人教版老教材就非常精细地编排了13个不同形式的例题,采取了“小步子”的教学方式,而新教材只编排了6个例题,匹配的习题也只有老教材的一半,采取了“大步子”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新老教材都教过的我,注意了这一变化,教学时对照老教材的编排,加大了练习的容量,增强了练习的密度,对新教材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补充。为了保证练习的时间,还在每节课新授之前设置了“练一练”的环节,既是为了做好计算的巩固练习,也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技能已基本形成,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创设数学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如三年二期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节课,我就设计了让学生到学校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由每天太阳从哪方升起而引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过向左、向右、向后转不断变换所面对的方向,让学生说出其他3个方位以及所处的主要物体,再回到教室学习例一,看情境图中的天安门示意图,从而形成技能。
3.精心设计关键问题
备教材也要钻研练习题,课本中的每道题我都会做一遍,以此分清哪些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我先出示标有数据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求面积,巩固对公式的运用;接着算“篮球场面积”、“篮球场半场面积”,以及求“从一个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面积”,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这样既强化了基础,又进行了提升。
教学中有时还会根据需要进行补充练习。如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学习“连减”简算后,我就补充了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差”去括号的练习;“连除”简算后我又进行了“两位数除多位数”拆除数变连除的补充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确实发挥教材的作用;既要有个人的钻研,又要有同伴的交流与互助;让备课切实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与保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以“面积 ”教学为例谈概念教学
下一篇:“趣”为形 “智”乃韵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