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给我们留下的
——听五位专家讲座学习心得
参加“国培计划(2014)”小学数学培训班学习,已经是过去了一周,这一周时间,我们聆听了八名专家的专题讲座,其中,前三位专家陶妙如、代钦、杨良春的讲座,我都分别写下了自己零星的心得体会,后面给我们讲座的五位专家何小亚、郜舒竹、陈秀琼、申建春、汪松浩,也分别站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以及用不同的个人魅力,为我们传递教育理念与方法,专业知识与专业激情等。
下面,我将把各位专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一记录下来,以此表达我对培训活动的谢意!对讲座专家的敬意!对教师职业的爱意!
下面,我将把各位专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一记录下来,以此表达我对培训活动的谢意!对讲座专家的敬意!对教师职业的爱意!
何小亚:《数学教学设计的标准与范例》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一堂好课的关键,必须确立科学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即围绕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及要求进行认真解读,并结合学生实际,仔细的、反复的推敲。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老师们更多的关注“怎么教”,即教学方式与方法,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教”,即教学的目标。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艘行驶上海上的大船,那么,教学目标尤如我们行驶的方向,一个方向不明确的船只,即使有一流的水手、一流的装备,也是很难到达目的地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反复学习课标,既搞清楚本学科的整体框架和总体要求,又要搞清楚不同年段、不同版块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的设计理念,这样,才不会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区。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还要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况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老师抱怨:我就是按照某某专家的教学设计,怎么就达不到那进行种效果?其实,专家的教学设计,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教师不同、学情不同,教学目标也会有差异,怎么可能照搬?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老师们更多的关注“怎么教”,即教学方式与方法,而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教”,即教学的目标。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艘行驶上海上的大船,那么,教学目标尤如我们行驶的方向,一个方向不明确的船只,即使有一流的水手、一流的装备,也是很难到达目的地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反复学习课标,既搞清楚本学科的整体框架和总体要求,又要搞清楚不同年段、不同版块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的设计理念,这样,才不会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区。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还要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况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老师抱怨:我就是按照某某专家的教学设计,怎么就达不到那进行种效果?其实,专家的教学设计,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教师不同、学情不同,教学目标也会有差异,怎么可能照搬?
二、数学情感是数学课堂的原动力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何小亚教授说:“一个数学教师,只有自己被数学感动,才会感染学生”。我们自己要善于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悬念美、意象美、对称美、逻辑美等,然后,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激发广大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并让一部分学生能够迷上数学。比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的含义后,我们可以适时的运用这样的语言:数学中的单位“1”真是太厉害啦,它既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三、努力践行课标精髓是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
何教授在讲座中,花了一定的精力,通过列举、分析课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让我们认识到了现行的课标美中也存在不足,即对三维目标的内涵、要素和要求没有进行操作性的界定。这样的分析,我想,无疑拓展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但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即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髓,并在教学中积极践行。
郜舒竹:《变教为学》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郜教授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语言表现力极强的老师。
一、教师的语言很重要
1、语言内容的准确性
数学学科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培养学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原本就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再者,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为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具有准确性。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当学生通过推导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时,不少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几乎会异同同声的回答,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底和高。难道真是这样吗?我们可以通过逆否定来证明此话的准确性。如果“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底和高。”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其逆否定“如果不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就不知道它的面积”这句话也一定成立的。事实是这样吗?
可见,对某些习以为常的数学语言,我们也应该从准确的角度,进行反复推敲,以此确保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当学生通过推导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时,不少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几乎会异同同声的回答,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底和高。难道真是这样吗?我们可以通过逆否定来证明此话的准确性。如果“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底和高。”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其逆否定“如果不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就不知道它的面积”这句话也一定成立的。事实是这样吗?
可见,对某些习以为常的数学语言,我们也应该从准确的角度,进行反复推敲,以此确保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2、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有人说,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往往比说话的内容同样重要。因为,说话的内容表达他的思想,而他表达的方式(语气、语速、语调等),则体现他的情绪,有时候,甚至改变内容的意义。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艺术,除了要注意咬字清晰、音量适中、热情微笑、语调柔和、语气亲切外,还要注意尊重学生。
比如,当有学生问题没有回答出来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习惯说“没关系,谁能帮帮他?”这种看似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其实,容易造就学生“强者”和“弱者”两种不同的心理。我们不妨说: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谁能发表不同的意见?等等。
又比如,课堂上,如果将习惯的问话“大家听懂了吗?”换成“老师说清清楚了吗?”就等于将责任归属于教师自己身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实的说出自己心底的困惑。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艺术,除了要注意咬字清晰、音量适中、热情微笑、语调柔和、语气亲切外,还要注意尊重学生。
比如,当有学生问题没有回答出来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习惯说“没关系,谁能帮帮他?”这种看似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其实,容易造就学生“强者”和“弱者”两种不同的心理。我们不妨说: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谁能发表不同的意见?等等。
又比如,课堂上,如果将习惯的问话“大家听懂了吗?”换成“老师说清清楚了吗?”就等于将责任归属于教师自己身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实的说出自己心底的困惑。
二、教学中的问题
1、写教案的问题
当前,抄教案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写教案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接检查?还是为了上好课?如果仅仅是为了迎接检查,我们可以不写,因为,它确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如果是为了上好课,那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组织、怎样引导思考?
当前,抄教案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写教案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接检查?还是为了上好课?如果仅仅是为了迎接检查,我们可以不写,因为,它确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如果是为了上好课,那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组织、怎样引导思考?
2、说与教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道题,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都不会?”
其实,这正好反映了我们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说得过多的问题。教师永远都不要以为,你讲了,学生头脑里的想法就和你一样了。因为,你讲了,可能有人没听,可能有人没听懂,可能有人不感兴趣,也可能忘记了等。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思考怎样“教”,如何教?
郜教授是这样总结的:如果想让学生坚强,请给学生挫折,如果想让学生勇敢,请给学生困难,如果想让学生智慧,请给学生问题,如果想让学生能力,请给学生机会,如果想让学生学习,请给学生任务。
同时,他提出了理想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即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做到“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从组织形式上讲,要让每个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个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道题,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都不会?”
其实,这正好反映了我们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说得过多的问题。教师永远都不要以为,你讲了,学生头脑里的想法就和你一样了。因为,你讲了,可能有人没听,可能有人没听懂,可能有人不感兴趣,也可能忘记了等。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思考怎样“教”,如何教?
郜教授是这样总结的:如果想让学生坚强,请给学生挫折,如果想让学生勇敢,请给学生困难,如果想让学生智慧,请给学生问题,如果想让学生能力,请给学生机会,如果想让学生学习,请给学生任务。
同时,他提出了理想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即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做到“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从组织形式上讲,要让每个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个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申建春:《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湖南教育主编
率性、大气是申建春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需要我们做笔记的内容似乎很少,他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和一种教育的情怀。
一、兴趣很重要
很多游戏玩起来其实并不轻松,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为打麻将,成年人为什么熬更守夜?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兴趣使然。只要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即使累,他也是心甘情愿。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很重要。
二、如何激发兴趣
教育需要大智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教育的功能,抓住教学的本质,才会立足长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才不会纠结于一些诸如:最小的偶数是0还是2等这样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他说:“不要把学生当作数学家培养,什么都讲道理,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1+1”,而是你的智慧,你的人文关怀。”他用明代谢邦敏与魏荣爵之间的故事,告诫我们,教育需要包容,学生是有差异的,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他说:“不要把学生当作数学家培养,什么都讲道理,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1+1”,而是你的智慧,你的人文关怀。”他用明代谢邦敏与魏荣爵之间的故事,告诫我们,教育需要包容,学生是有差异的,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附:发生在谢邦敏和魏荣爵之间的事
1941年,南开中学学生谢邦敏参加毕业考试。谢邦敏素喜文学,是当时南开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先生的得意弟子,但数、理、化的成绩欠佳。当他进入考场,展开物理试卷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他竟然一题也回答不出。白纸对青天片刻之后,只得交白卷。但心有不甘,乃当场填词一首,调寄《鹧鸪天》,词曰:
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
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
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
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物理教师魏荣爵先生评卷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诗曰:
卷虽白卷,词却好词。
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按南开校规,主课一门不及格且补考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只作为肄业。谢邦敏物理获60分,乃毕业,考入西南联大,攻法律。毕业后,在北大法律系任助教,受中共地下党委派遣进入北京市旧法院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第一刑庭庭长,成绩斐然。
假如魏荣爵先生不给谢邦敏60分,则谢邦敏不能毕业,也不能进入西南联大,也就成不了新中国第一代大律师。或者说,按照我们今天学校的做法,谢邦敏肯定不能毕业,一个大律师就被轻轻抹掉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一种模式无法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幸的是,谢邦敏摊上了魏荣爵这样的好老师,而魏荣爵摊上了张伯苓这样的好校长,因为,南开就是这样的文化。
我的感悟是:在高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如何才有老南开这样的雅量和文化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我眼中的生本课堂
下一篇:一堂比武课究竟有多重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