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5的认识”教学片段及评析

发布时间:2016-10-12 10:39 点击数: 【字体:
 
    核心素养,是近段时间最热的名词。有关核心素养的价值、含义等讨论,更是热闹非凡,众说纷纭。然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大家更在意的是希望看到一些具体实在的案例,从而真正明白该怎么去做。日前,笔者经历了对一个案例的研讨,研讨的方向恰好指向于核心素养,于是略作记叙,供老师们思考。
    这是一节一年级数学课本内容整合教学的研究课,课题是“0~9的认识”。课非常精彩,给人以很多有益启示,因此课后的研讨也只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提升课堂的内涵而展开。下面的教学片断就是其中一个研讨点。
 
    师:你能用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表示出5吗?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表征,展示作品。学生有的画了5个苹果,有的画了5个梨,有的画了5朵花……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用不同的方法把5表示出来了。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东西不一样,却都能表示5呢?(生答略)
    师:除了大家刚才画的,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以表示5个人,有的说可以表示5本书……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和5交上好朋友了,真了不起!
 
    研讨者认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既有“画”又有“说”,既有动手实践又有比较归纳,教师意欲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念的过程,想法挺不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似乎不是很高,学生的思维似乎没有被充分点燃,学习后思维的增量似乎也不够明显。大家认为,在我们热谈“核心素养”的今天,这样的环节好像还有进一步可供挖掘提升的空间。
    不妨先剖析一下问题产生之原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与印象,幼儿在四五岁的时候,对于10以内的点物数数大多已掌握(幼儿教育的研究对此早有定论)。试想,幼儿的点物数数一定是经历了家长、教师很多次的引导,经历了很多次不同物品的点数。因此,幼儿建立的10以内数的概念,原本就已经是经历了抽象的过程,是抽象的产物——舍弃计数对象的品种、形状、色彩等非本质属性,留下本质属性,即其中的数量。正是因为幼儿已经多次地经历过了,所以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如此地“抽象”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太高,学习中思维的绽放、学习后思维的提升,自然也就较难实现了。数学的课堂,一旦“思维”两字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或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就得不到真正落实。
    如何改进?研讨中大家提出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相比原过程仅仅多了一步。但就是这小小的一步,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过程却一下子彰显了出来。
 
    如上案例,还是先让学生“画”出5,展示交流。之后,教师拿出一些预先画好的作品(逐个呈现)。
    作品1:2个苹果、3个梨画在一起。
    作品2:1个巨人、4个小朋友画在一起。
    作品3:5朵品种、大小、颜色不同的花画在一起。
    师:这幅图(作品1)能用5来表示吗?
    有学生认为不能用5来表示,因为是两种不同的物体。经过辩论,学生最后认可物体虽不同,但不影响数量的表示。到了巨人和小朋友的图时,强烈的身高反差,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冲击”……
    师:刚才大家是画出了5,你还能在自己的身边摸到5,用你的耳朵听到5吗?(展开略)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5到底表示什么呢?
 
    这小小的一步变化,凭什么就能说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挂上钩了呢?读者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因为改变的过程直击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试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其一,思维真正发生。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增加的一步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思维的碰撞。要知道,学生自己画的“作品”,一定都是五个一样的物体(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学生之前接触过的认数的情境,一般也是一样的物体。而今天,当面临不一样的物体时(非本质属性差异显著),是否还能够这样计数,显然是一个冲突和挑战。毋庸置疑,这样的冲突和挑战才会引发学生真正地思考。数学不思考,教学无意义;真正的思考,理性的思考,才是数学学习最需要经历的。这,或许就是数学最核心的育人价值。
 
    其二,思维切实提升。教师呈现的图能否用5来表示,学生需要经历舍弃非本质属性,概括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找寻、触摸身边的5,感知、想象其他的5,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维内外沟通,对5的表象由此得以进一步清晰;“5到底表示什么”,学生意见的个性表达与共识形成,就是5概念的真正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区分、舍弃、概括、扩张”等一系列抽象概念的过程,不仅形成了相比课前对数概念的更理性的认识,而且在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很明显,学生如此的思维经历才是本课学习情境下有意义的发展过程,而我们数学教学所追求的诸如抽象能力的培养等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正不知不觉地实现着。
 
    一个小小案例,恐难以诠释“核心素养培养”这么大的命题。但是,再大的命题、再高的目标,我们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尝试、开始突破的。我们一线教师不要觉得核心素养深奥难懂、高不可攀,或者觉得虚无缥缈、不着地气。事实上,我们只要时刻想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发展思维,然后在实践中努力地将这样的追求体现出来,哪怕是一小步、一丁点儿,那也已足够。数学教学,原本就是那么一回事,只是那么一回事!
    核心素养,离我们不也就这一步之遥吗?
 
   ——《小学数学教师》(2016.7—8),原题:“核心素养,一步之遥”(作者: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 顾志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顾志能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2016.7—8)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