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打电话”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5-08 08:37 点击数: 【字体:
以《打电话》为例浅谈学生动手操作的准确性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第一小学 但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打电话》的教学预案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困惑: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哪?查阅了许多有关《打电话》的相关资料,大部分教学预案都是探究“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开始的,我们也是这样考虑的。从研究的人数上说7个人不能再少了,如果人数再少,探究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思维的开放性无法体现。

    根据最初考虑我预设了教案:一、谈话引入(问题情境);二、自主探索(给7个人打电话);三、初探规律;四、应用规律;五、归纳总结

    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探究“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时,学生呈现了多种多样方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方案呈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方法多样化)。一节课我都忙于处理学生生成的各种方案,幸亏我还静,被学生弄糊涂。
   
    一节课没上完时间就到了。下课后,我们磨课小组的老师认为: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打电话的情景是熟悉的,但是对于同时给许多人打电话的情景是陌生的,或者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是否可以把情景转换一下。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把《打电话》的情境转换为《传递悄悄话的游戏》的情境。实验前我准备了两组学生,每组7人,要求:假设每传递一次悄悄话为一秒钟,看哪一组用最少时间把悄悄话的内容让全组的同学知道。
   
    实验的结果是失败的,学生根本没有想到最优方案,只是从语速、传递的频率加以考虑,并且学生传递完毕后,自己也无法统计传递的时间是多少。
   
    实验结束后,我们再次思考:“探究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是不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符合当前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商议后,预案再一次修改: 一、谈话引入(问题情境);二、(1)自主探索(给3个人打电话);(2)合作探索(给7个人打电话)三、初探规律;四、应用规律;五、归纳总结
   
    预案修改完后,我再次进行了试教,和上次比较有了一丝改观。但是在研究“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时学生的思维还是有些混乱,没有学生找到规律。课后,我与几位老师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给3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时,已经知道满足最优方案的两个关键条件:同时打电话和让知道消息的人不闲着。那为什么学生在研究“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时,那些知道了消息还闲着的人为什么不能被发现呢?是不是上课时学生对于这两个关键点探究不够,理解不够透彻?
我决定到另一个班再试教一次(这个班整体水平相对要弱一些)。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了给3个人打电话的省时与不省时的两种方案,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与小结,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节省了1分钟,从而得到打电话最优方案的两个关键条件:同时打电话和让知道消息的人不闲着。

    接着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部分(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学生还是被复杂的情况迷住了双眼,失去了理智,画图时学生这里试一下,那里试一下,根本不考虑为什么这样做。一节课下来效果可想而知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
   
    下课后我找来几个学生和他们交流,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笔和纸让他们把各自的想法重新画一次。

    学生一边画我就在一边观察,我忽然发现,学生在画树状图时根本无法准确表达同时通知下一个人的动态过程,连线时总是一前一后,学生无法用同时连线的方式表达同时通知。
原来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在这里出现了缺失。

    动态的过程可以用静态的画面来呈现,但是静态的画面无法生动、准确的表达动态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操作过程的不准确性也许就是在《打电话》的教学中忽略的一个小问题,但是它却成为了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怎样用画图的方式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同时打电话通知下一个人呢?”经过大家商议,用双手或多只手同时操作的方式表达“同时打电话通知下一个人”。

    又一次试教。在探究给“3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出了示范:(第2分钟)左手和右手同时画线段,同时画箭头,同时写时间,同时贴圆圈(表示通知的人)。在探究给“7个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时,我请了3名学生与我合作共同画出第3分钟通知的情形,画线段,同时画箭头,同时写时间,同时贴圆圈(表示通知的人)。接下来,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接着通知1分钟,第4分钟将会通知多少人?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很准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看来,本课的重点迎刃而解。
在以往的打电话教学中,我们都认为打电话的动态过程可以用多媒体弥补,但它却忽略了学生经历的过程,让学生无法亲身初步体验几何倍增的过程,无法很准确的初步感知几何倍增的数学之美。
 
    ●温馨提示:您想阅读该内容教学设计,请链接—— 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wunianji/20160407/1099.html
    ●温馨提示:您想观看该内容教学视频,请链接—— 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shipin/wunianji/20150430/440.html
    ●温馨提示:您想下载该内容教学课件,请链接—— 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jian/wunianji/20150915/752.html
    ●温馨提示:您想阅读该内容教学反思,请链接—— 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wunianji/20160407/110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但军 来源: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第一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