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小学数学开学第一课(三年级)

发布时间:2015-09-18 22:11 点击数: 【字体:

   【追问着】

    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栖息在明日之屋,那是大人在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教师作为“长大了的儿童”,作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虽然无法真正走进儿童世界,但我们依然需要努力贴近。既有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的同理之心,又有立足儿童现在、瞭望儿童未来的广阔视野。

    着眼儿童的当下:他们对新奇的、有趣的、神秘的东西充满了好奇,而对刻板的、重复的、严肃的事物缺乏兴趣;立足儿童的未来:没有兴趣的学习终归只是为了获取一块敲门砖,一旦撬开大学的门,砖头也就失去了作用,何谈终身学习。

    如此看来,就数学教学而言,除去给孩子们必要的知识,有用的思想、能力、经验之外,如何能引领孩子们悦纳数学,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和投入数学学习、研究,不管是对于孩子的当下还是未来,这样的情感都显得尤为重要。我警醒并反观自己的教学,不禁叩问自己:我给了孩子们有意思的数学,进而让他们爱上数学了吗?如果孩子们能够感觉到“数学像刘谦的魔术那般神奇”,那么他们的数学学习是不是就会像呼吸那般自然了呢?是的,从第一站“开学第一课”做起,我们以及我们所带来的数学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初次相遇”呢?

    【实践着】

    三年级开学第一课:带领孩子们走进“数学大观园”。(活动节选)
    活动一:小游戏——遇见“好玩”的数学

    学生依照游戏中的步骤默默地写着数,一个、两个、三个……慢慢地,小眼睛发出了光芒,有人轻轻感叹:“唉,还是123!”
    全班交流自己写出的数。
    “我开始写的是25789,最后是123。”
    “我开始写的是42876635,最后是123。”
    “……123!”
    “……123!”
    “唉,真好玩!”
    ……

    活动二:小故事——遇见“有用”的数学

 

    故事:巴依老爷把收上来的蒜苗拿到集市上去卖,每千克3元,可是光顾的人不多,因为有人喜欢吃蒜叶儿,而有人喜欢吃蒜杆儿。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分开卖,蒜叶儿每千克2元,蒜杆儿每千克1元,这样还是3元。很快,8千克蒜苗卖了个精光。阿凡提看见了,笑笑说:“巴依老爷,您聪明反被聪明误啊!算算你卖的钱是不是变少了!”

    “你们觉得呢?”
    “原来8千克,每千克3元就是24元。现在分开,假设叶儿5千克,每千克2元就是10元,蒜杆儿3千克,每千克1元,就是3元,一共就是13元。确实少了很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桌讨论讨论!”
    ……
    “我觉得是因为他想错了。蒜叶儿和蒜杆儿合起来是3元,但是是2千克3元,而原来是1千克3元,所以他卖的钱就变少了!”
    ……
    “瞧,巴依老爷闹出了这样的笑话,真是让他哭笑不得!你想说点什么?”
    “数学真是有用!”

    活动三:小研究——遇见“神奇”的数学

 

    “一张薄纸,不断对折,折30次后,纸会叠到多厚呢?大家猜一猜!”
    “大约这么厚。”(伸出一拃)
    “大约这么厚。”(两手分开比了大半个自己身高的长度)
    “大约这么厚。”(大拇指、食指分开了大约5厘米)
    “到底多厚呢,咱们用数据说话。二年级咱们学过大约多少张纸的厚度为1毫米?”
    “10张。”
    “那咱们大约要对折几次呢?”
    “对折3次。”(板书:3次1毫米)
    “那4次就大约是2毫米,5次就是4毫米……”
    “接下来自己算算吧!”
    ……(算到第26 次时已经大约是9192米了)
    “哇!对折30 次肯定更高了,竟然这么高,真是不可思议! ……”
    “是啊,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小小的‘30’与‘对折’在一起,就有了这么大的魔力!”
    “真神奇!”

    【思考着】

    一、为什么如此关注“开学第一课”
    触动我关注“开学第一课”源自两件事。第一件事,两位朋友的孩子分到了某位男数学老师的班上。朋友遇到我时忧心忡忡,因为他们从儿子所在学校老师口中得知,这位数学老师经常不批改作业。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我从两位孩子口中却得到了这样的反馈:“他很好,我们很喜欢他,开学第一天他还给我们讲数学故事、数学笑话。”孩子们遇到他或许并不如父母们想的那样糟糕。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撇开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不谈,就看他与孩子们的相处,从第一课他便拉近了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吸引住了孩子们。是什么力量?是异于其他老师的风格,是非常规的手段,还是他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贴近了孩子们的心灵?

    第二件事,中央电视台连续6年在每一学年9月1日都会以某一主题开设“开学第一课”,从2008年的“让知识守护生命”、2009年的“爱的教育、爱的成长”……到2013年“乘着梦想的翅膀”,一直旨在通过一个平台,在孩子们迈向新的旅程的时机,感受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信息和温暖。这个面向全国孩子的“第一课”,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那么,我们数学教学中的“开学第一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学契机吗?答案是肯定的。“开学第一课”是孩子与老师在本学期的第一次相遇,是孩子与本学期数学课的第一次相遇。孩子们休息了一个假期,积蓄了满腔的学习热情、怀揣着美好的希冀,开学第一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老师、“新”数学能否与孩子们“一见钟情”,能否让他们延续过往对数学的美好感觉,抑或摒弃心中对数学的芥蒂而重新敞开胸怀悦纳数学。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开学第一课”尤为重要。这时,如果让数学与孩子们来一个美丽的邂逅或再次邂逅,那么必将为新学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回头看我们的第一课。我曾对两个年级20位教师进行过访谈:“开学第一课你准备干什么?”答案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讲常规,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要求,树立威信——通常为接手新班级;
    第二类:检查假期作业,进行师生交谈——依旧教授原班级;
    第三类:教授新课,因为上级部门、学校领导会进行开学工作检查,“给领导听课不就得听新课,不然第一课有什么好上的”。
    可见,教师对“开学第一课”这一教育教学契机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依旧在惯性地行走着。

    二、该给孩子们怎样的“开学第一课”
    既然开学第一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怎样的第一课呢?
    1. 激趣孕伏,达成“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持续新鲜感
    如果想体验秋天收获的喜悦,那么就要在春天埋下深情的种子。我们的“开学第一课”是否可以承担播种的功能?学期初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绝大多数人身上,这样的新鲜感存在着消退的现象。如何保持住学生的学习欲望呢?“开学第一课”是否可以承担起激趣孕伏的催化功能?
    基于对以上两个功能的期许,我尝试着将当册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变身为一个个趣味性的故事,隐藏到一个个让学生惊喜连连的问题中,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比如,四年级下学期开学初,我给孩子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魔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生日。如2004年3月6日出生就写作20040306,再倒过来写一遍,变成60304002;然后用大的数减小的数,得到一个新数,304002-20040306=40263696;接着从中偷走一个数字(0除外),再将剩下的数字相加,报出得数。老师能猜到你偷走的是哪个数字。
    孩子们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他们在惊奇中感觉到其中一定有数学道理,也有些孩子有自己的猜想。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学完本学期“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后,你们一定也能像老师一样神奇。等学完3的倍数的特征,进而研究完9的倍数的特征后,我再带着孩子们回顾这个数学魔术。
    孩子们恍然大悟,并神气地回家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那劲头甭提多高了。

    在开学第一课留下一个个感叹号和问号,给出一个个悬念,让悬念成为后继教学的引擎,甚至让这些感叹号和问号引领着孩子们主动地一路向前探寻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宝藏,让他们对知识拥有更持续的新鲜感和追寻欲望,如此学生更能怀着对“诱人苹果”的期待投身一学期的学习生活。

    2. 纵观全册,形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结构性视野
    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拿到新书后迫切地想知道将学习什么内容,翻开还溢着墨香的书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翻着翻着还真就学会了一些知识。
    我们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新学期、新书本、新知识、新鲜感,此时他们有空前的热情,学什么?会遇到什么神奇的内容?……他们的脑海中有许多的问号。
    那么,何不带着孩子们翻阅数学书的目录,看一看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哪些内容?何不议一议什么内容与过去学习的知识有关系?何不猜想一下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又会有怎样的延伸?何不找一找哪些内容是大家从未研究过的?何不说一说你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如此,既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又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

    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就逐步开始形成模糊的知识结构了,但这样的结构只能说是模糊的,需要教师帮助他们织成网。
    华罗庚说: “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一本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的过程。”
    如果每学期开始教师总能带着学生形成一个框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丰满,在学期结束再对照框架进行整理,那么书本就装到了学生心中。
    这样从知识结构开始,再复归于知识结构,才是学习的大境界。另外,着眼过去、眺望未来的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视界:我们的所学并非孤立存在,总是存在前后的联系,知识是可以串成线、连成片的,从而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观照知识的源与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 丰富多彩,孕育“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数学情怀
    数学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有魅力的资源,利用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比其他任何外在形式都来得更强烈更持久。
    数学家丘成桐说起自己花了二三十年功夫研究的“庞加莱猜想”,他说:“它太美了,太重要了,我们没有办法来抵抗它的魅力。”可见,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燃起数学的激情之后,研究和学习便是让人乐此不疲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孕育数学情怀。

    我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教师会在第一课让孩子谈一谈他们对数学的感觉,倾听孩子对于数学的感受,从而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应该说,这部分教师期望数学能够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而不仅仅将教学目光指向知识和考试。
    不过,要提升数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强大的向心力,并不是简单的谈话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化数学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用数学的形式美、严谨美、思想美、理性美吸引学生。
    开学第一课徐徐拉开了一学期数学舞台的序幕,它直接决定着整个舞台的基调。因此,我们可以在开学第一课掀开数学面纱的一角,让孩子们窥探到数学的奇妙,同时又藏着一丝神秘,让他们想急切地了解更多。如此是不是能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埋下一颗喜欢数学的种子呢?

    如之前呈现的案例,当时受华应龙老师在“平均数”一课最后环节对“你觉得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提问的启发,我在开学第一课安排了上述三个活动,挖掘有趣的数学内容,摒弃做题的严肃面孔,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其中,活动分别指向于数学的“好玩”“有用”和“神奇”。
    果然,学生对于这些密切联系着数学的有趣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思考着、演算着、惊叹着。
    最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认为数学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们的答案让我看到了后继教学的希望——“以前还没怎么觉得,今天这节课上好后我感觉数学还是一个挺好玩的人”“我感觉有时候数学真是个神奇的人”“我感觉数学是一个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我感觉数学是个丰富的人”……
    哈哈,有了这样的基调,再通过后继教学的努力,帮助学生拥有对数学的美好感觉,进而形成数学情怀,似乎指日可待了!

    当然,一节课的力量终归是微小的,我们需要将这样一节课的美好初衷贯穿于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时间。
    积累、挖掘、创造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素材充实到我们的课堂中,激发数学激情、发展数学眼光、滋养数学情怀,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力量、逻辑力量、严谨之美、理性之美。
    让数学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美好和强大,从而让他们爱上数学。
    (谭晓明选编)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刘海玲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