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编者按】下面内容为湖南省2016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片段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现场实录。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第三完全小学 曾李
教学内容: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68页例1的内容。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这一单元安排了三个例题的教学,教材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存在性问题,尤其是对平均分就能保证“至少”的情况更加难以理解。
同时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提高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实验验证”。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设疑活动:请13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下自己生日的月份,由老师来猜“至少有2个学生是同一个月生日的”。
由此提出数学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心中存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说一说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说一说”,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
2.摆一摆
“4支铅笔放到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对不对?
(1)小组合作摆一摆,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列举出来。
(2)引导观察:不管怎么放,一定会出现哪种情况?(学生感知“存在性”)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3)提出问题 优化摆法,能不能只摆一种,就能得出上面的结论?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只有“平均分”才能将小棒尽可能地分散,从而保证“至少”的情况。
设计意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对学生来讲很难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杯子,理解“总有一个杯子”以及“至少2支”,并共同找到“平均分”的方法。
探究二:
思考“5支铅笔放到4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支铅笔”。
小组用平均分的方法摆一摆,验证结果后推理算式。
三、总结规律
1.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把6枝铅笔放到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支铅笔?
把7支铅笔放到6个杯子里呢?
把8枝笔放到7个杯子里呢?
把9枝笔放到8个杯子里呢?
……
2.学生发现规律并集体订正“初级原理”。
铅笔的支数比杯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连续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鸽巢问题”。
四、巩固应用:
呼应课前设疑,巩固应用。
设计意图:回头解决课前学生的疑问,学生恍然大悟,这种从不懂到忽然懂了的体验,既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也让学生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为探究鸽巢问题的普遍原理做准备。
五、 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您想阅读该内容的教学反思,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liunianji/20161205/136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案
下一篇:“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