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比例尺”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4-19 11:23 点击数: 【字体:
    教学后“比例尺”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如下:
 
    一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自然融合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带有比例尺的图片或物体,让学生对比例尺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项脑筋急转弯游戏,津市到长沙的距离有200多千米,而一只蚂蚁从津市爬到长沙却只用了几秒,请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学生猜出地图后,接着让学生比划出收集的地图的大小,从而导入到为什么地图有大有小。
    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紧接着让学生画出课桌的平面图,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把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分析所画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此时,我提问“为什么所画的图上距离不一样呢”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缩小后画在图上”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

    二教师的点拨与讲解适时适度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记得我在请同学们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的,如:1:10,1:5, 1:4等。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不必讲明,学生自会解说,最后是殊途同归,揭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学生的理解要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的思维力度比较浅显,还可以深度挖掘;其次是比例尺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一格用0.5厘米表示的线段比例尺,就没向学生说明。


    ● 温馨提示:如想了解此内容的教学设计,请链接——http://www.dj1978.com/a/ketangjiaoxue/jiaoxuekeli/liunianji/20150310/22.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戴先群 来源:津市市第二小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