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问题”优质观摩课点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自津市二小的陈克菊。接下来,由我来对杨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课。
大家看我的样子,属于资深版吧,虽然年龄有点资本,但在评课上却依然有些青涩,若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
大家看我的样子,属于资深版吧,虽然年龄有点资本,但在评课上却依然有些青涩,若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
在本节课教学中,杨老师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来感知新知,形成模型,学生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纵观杨老师这堂课,生动、有趣,动画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合理运用评价激励导向和调节的功能,学生乐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数学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教学中,杨老师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激趣:
(1)以情境串联形式展开教学
杨老师根据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朵拉和布茨巧妙地将配衣服------数路线------去购物------开城门------拍照留念等这些生活素材串联起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排列组合,寻找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持续至课毕。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们爱学、乐学,激活了其内在需求,在观察与探索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应用信息技术将教材生活化
大家都知道,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杨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情境化、生活化,变单纯的文本呈现方式为生活化的应用情境,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多重体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在教学“用2件上装和3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穿法”时,杨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用摆图片的方式自主探究,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了搭配的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地表达思考过程:“先确定一件上装,用这件上装与3件下装一一连线。然后用另一件上装与3件下装一一连线。”“还可以先确定一件下装,……这样共有几条连线,就有几种穿法”。
杨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进一步强化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并构建了搭配问题的基本模型。接下来在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有的摆数字卡片,有的借助图形、字母、数字等多种方法,通过多重体验、交流,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进一步体会了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认识了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体会了图形的直观性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的优势,在回顾整理中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注重巩固延伸,形成数学基本方法
杨老师在读懂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与例2结构相似的习题,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研究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
尤其在解决拍照留念问题时,教师不断变化要与老师合影的人数,从2人------4人------全班人数,促使思考层层递进,孩子们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迅速地解决了问题。甚至有孩子想到了用算式来解决,使问题解决得更便捷。
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方法,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孩子们的符号意识,体现了有序思考的价值。
4.机智应对停电,凸显教师个人素养
停电这样的突发事件降临到正在比武的杨老师身上,杨老师没有慌张,依旧和学生交流习题,接着组织课堂总结。
我们满以为杨老师就此结束全课的教学,谁知杨老师顺势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开心吗?”“杨老师也舍不得和你们分手,让我们拍照留念,好吗?”杨老师将先前设计的课件应用习题巧妙地作为离别留念,既升华了师生间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外,杨老师标准的普通话、极富亲和力的声音、随手而就的简笔画、漂亮的粉笔字,无不显现教师的个人素养。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因此在本次评课结束之前我与大家交流三个不成熟的想法:
1.教学配衣服活动中,杨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图片,明确不重不漏的连线方法后,指出可以借助图形和符号表达思考过程,再让学生动手用这些方式表达。
我想:这样的设计是否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呢?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
我想杨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更开放些,“同学们能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把找到全部‘搭配’的过程表示出来吗”?这样是不是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更大呢?把学生从关注答案引导到关注寻找答案的过程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是就能更活跃些呢?我相信,给学生一片天地,他们将还我们一份精彩。
在组织汇报中时,杨老师用小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交流,是否牵的多了些?步子迈的小了些?杨老师如果敢于大胆地放手,“同学们表达的形式不同(画图、文字、符号等),但是都做到了不重不漏,这中间一定有共同的经验。想一想是什么?”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法中揭示问题的本质------有序思考,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更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更能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2.教学拍照留念的活动中,在最后解决拍照有多少种站法后,杨老师就此打住,停留于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我想,如果从整体考虑知识间的关联,在此处为学习组合埋下伏笔:如果咱们每2个人握一次手,又会是什么情况呢?这样的教学定位是不是更高?
3.教学数路线活动时,耗时有点儿多。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再借助于展示台,是不是能节约一些时间?把这些节省的时间合理分配在后面的练习中,是不是能让课堂更有效呢?
学无止境,教学如此,评课亦是如此。
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