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学习是一项全身的运动
湖南省津市市火花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生活正在被设置为“静态”模式。
上课要坐好不能动,课间不能到操场上玩,只能在走廊里慢慢走;放学回家做作业、练琴,都要安静地坐着;周末上各种培训班,仍要安静地坐着……
孩子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几乎全部都是在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孩子使用手比使用脚的机会要多得多!
但是,学习真的是这样的吗?
来自脑科学的研究证明,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一项全身的运动。
当婴幼儿扶着椅子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或是笨拙地把调羹送到嘴里,我们往往会满怀欣喜地从中看到孩子的“学习”,学习站立、行走、奔跑,学习抓、捏、手眼协调。
我们对孩子的这类学习总是充满信心,并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鼓励。
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口中的“学习”变得越来越狭义,也越采越严肃,似乎总是和“知识”“理性思考”联结在一起,而孩子们的摸爬滚打则统统被归入“玩”的阵营慢慢站到了“学习”的对立面。
正如著名美学理论家迪萨纳亚克所批评的:“实际上,2000多年以来,即使不总是在实践上也是在理论上,身体和感官一直被看作心灵和理性的对立面,并且在任何有关人类特征的讨论中都被降到次要的位置。”
皮亚杰以“感知运动阶段”来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
受其理论的影响,在早期教育领域,动作发展和运动能力得到了充分关注,一种共识是,感觉运动协调构成了多种学习的基础。
虽然这一阶段在两岁后就逐渐结束,在这之后,儿童的思维能力呈现出质的飞跃,但感觉运动经验仍是构成高级认知的基础,心理运算和它所支持的智力成就都源于内化的动作。把它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句子,我们或许可以说,儿童的学习是一项全身运动。
湖南省津市市火花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
运动远不止动作发展本身
运动系统遍布我们全身,除了进行大肌肉运动的四肢和擅长精细运动的手及手指,语言的表达也有拍于头部的口舌运动。每一处的运动都牵涉学习。
动作研究的两位杰出先驱格赛尔和麦克格雷都认同,运动是促进儿重其他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通路。
婴幼儿期锻炼咀嚼运动,不仅是满足对食物的需求,也在为日后的口语学习做准备。
“心灵手巧”是传统观念对精细动作与智力水平相关性的一种认可,这种认可绝不是空穴来风。
已有研究证实: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与其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精细动作技能可以预测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成绩。
这意味着,儿童的学习就渗透在幼儿园所进行的拼搭积木、捏泥塑形、绘画剪纸等操作游戏中,就隐藏在儿童每日重复的穿衣叠被、用勺用筷等自我照料活动中。
只有大量、愉快的操作体验,儿童的精细动作水平才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在当下不断建构与体验内容相关的认知结构,更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曾是我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也使大动作运动技能显得不那么“聪明”。
然而神经学家Lay Giedd的研究发现,长期被视为“运动指挥中心”的小脑在协调思维过程和做出决策中同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些规则复杂的球类项目,运动员们正是在身体运动中完成了对规则的记忆和理解,而不是坐在桌前朗读和背诵。
这意味着,儿童参与的各类身体运动,无论是课堂小游戏、体育课,还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会强化小脑中的神经元连接,不仅会提升运动能力,也会促进儿童筹划、拟定决策等思维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不仅如此,运动还会让大脑“长大”,大脑的生长和身体发育一样需要营养,身体锻炼就是大脑中产生新神经元的一种重要营养,当这种神经生成发生在大脑的海马结构体时,其对学习和记忆有重大影响。
Eric K.H.和RussellR.P.搜集了过去几年关于身体运动(PA,Physical Activity)对认知及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已发表的研究均认为,身体运动对认知发展、特别是对执行功能有积极影响。
可见,当儿童在运动时绝不仅仅是在发展动作技能和保持身体健康,他们在同步锻炼和激活大脑,甚至可以说,他们同时也正在学习。
“童年是运动的阶段”,动作与运动是儿童早期理解和建构世界与自我的基本手段。因此,儿童早期的学习绝不应是基于符号的学科学习,而应是在游戏操作中的、身体活动中的、具身性(embodiment)的学习。
湖南省津市市火花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
运动与学习的联结是参与式体验
动作与运动对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证据,其中重要的启示之一是,动作和运动使个体得以与周围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互动,从而给个体带来大量新的经验。正是基于这些经验,儿童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世界。
这颠覆了我们对儿童学习观的认识。
我们对儿童学习的理解已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
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学习被认为是儿童以自己的方式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儿童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环境、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过程。
学习是个体的一种参与式体验,以及从体验中获得理解的过程,这种参与大大超越了阅读教材、回答习题等传统的学习模式,而是需要全身心的卷入。
对儿童来说,动作与运动既是卷入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建立联系的重要手段。
高瞻课程模式(High/Scope),著名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中的支柱性组成部分,其教育哲学的核心是主动参与式学习(active participa-tory learning)。而主动学习正是通过幼儿对物体的直接操作,通过幼儿与成人、同伴等的互动,从而达成理解的学习过程。
这种探索、互动式的学习离不开身体活动的支持。
对儿童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比如,儿童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与运动密切相关,在荡秋千的运动中他们能够把抽象的概念“高”与‘低”具体化,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儿童可能理解了“上”与“下”、“水平”与“倾斜”;比如,在儿童用塑料瓶自制水枪的游戏中,他们体验到方向、水压的变化并在操作中探索可能的影响因素;再比如,儿童用肢体语言进行故事表演能很好地锻炼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也正是在强化早期读写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体活动是主动学习的助推剂。
湖南省津市市火花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
让学习“动”起来需要环境的呼应
大规模的追踪调研结果显示,1985—2010年,我国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总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学生的运动机会减少有密切联系。
我们需要反思:在为儿童创设的学习环境中,是否给运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与机会?
一项在上海市开展的调查显示,幼儿园分班专用户外场地的配置率不足50%,而玩沙玩水场地则更是严重不足,沙池、水池等充满探索和操作元素的环境在幼儿园的使用率也并不理想。
与此同时,在电子信息时代,儿童在幼儿园、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又有多少运动或操作的机会?
越来越多孩子的休闭娱乐活动被iPad等屏幕占据,“低头族”越来越低龄化,儿童的生活也初显“静态模式”,这正在使儿童能够直接用身体去感知和体验、获取丰富经验、刺激主动学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
除了物质环境,教师与家长则是让学习可以“动”起来的重要社会环境。
我们已经看到,在小学的课堂上,儿童不仅仅是静坐学习,教师采用了更为丰富的教学策略让儿童有机会“动起来”学。
另一方面,研究告诉我们,男孩的小脑体积约比女孩的小脑大14%。一般来说,脑中各部位的大小与其应对的任务总量成正比,这意味着男孩从生理机制上就比女孩更好动。我们似乎也应该进一步反思,怎样的课堂环境对男孩更加公平?
2015年上海市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家长调研表明: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儿童运动能力的关注在各项能力中始终排位垫底。
这一结果或许并不意外,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群儿童运动员。
但很显然,运动带来的优势远不止干健康和体能,还包括更有效的学习。
作为儿童生活与学习方式的主要建构者,儿童能否“动”起来.父母的态度与时间投入至关重要。
(谭晓明摘自《上海教育》2015年第9期A刊)
(文中照片由湖南省津市市火花幼儿园刘松梅老师提供)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