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新加坡的应试教育
一
儿子快要上小学了。
在新加坡,要选择一所好的小学,颇不容易。家要在学校周边,父母需提前去学校做义工,这样孩子入校的机会才比较大。
近些日子,和朋友聚会聊天多是谈论这方面的内容。A君说,他最终决定让孩子留在马来西亚读书。A君是马来西亚人,在新加坡工作,像他这样家在马来西亚、工作在新加坡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新加坡的薪资较高。
很多马来西亚人都会让孩子在新加坡就读,毕竟新加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都要优于马国。 我很奇怪A君的选择为什么与众不同,他说,他不愿意孩子的童年太累。从他的答案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新加坡读书,竞争是多么激烈。
儿子目前还只是在接受学前教育——就读幼稚园,课业知识的学习却已达到国内的小学程度,特别是在语言的教育程度上,老师留的作业让我这个家长吃惊,英语作业恐怕国内的中学生都不一定做得来。幼稚园的课业涉及了多领域的学习,例如语言听说读写(包括英语及母语的学习)、文学素养、算数技能、审美创新、环境意识、运动技能、社会意识、公民道德,以及每周一天的价值日读报纸听新闻。
儿子现在是K1(相当于国内的中班),还只需要写作业,到了K2(大班)还要考试。早前,国内的好朋友带女儿来玩,看到儿子幼稚园的课业安排后满脸惊愕,讶异于这名副其实的超前教育。
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前总理李光耀当年剑桥第一,继任总理吴作栋是总统奖学金获得者,现任总理李显龙剑桥全系第一,所有总统奖学金获得者都要为国家服务。在新加坡,学业成绩优秀者,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前途。每当电视节目或新闻中出现事业成功者,我先生总会说,这些人在学校里课业成绩都是佼佼者。
新加坡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选拔精英,而选拔标准基于考试成绩,孩子们从小学三年级就要开始被过筛子似的淘金,一遍一遍淘汰、分班,这导致家长们对于如何提高孩子成绩完全不惜代价。
现实如此残酷,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因为怕被淘汰所以一直全力学习,新加坡人“怕输”的精神就是这样被从小培养起来的。很多孩子放学后要继续参加私人补习课程,几乎人人如此,家家这样。
我家邻居有个比儿子大一岁的小女孩,以前两个孩子常在一起玩。自从这个小女孩上了小学,便鲜见她来找我儿子玩了,因为她放学后又去补习班上课了。有的家庭甚至让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就上课外补习班,我儿子班里有不少这样的学生。
不过,儿子幼稚园里的校长也表示,如此早的补习实在没有必要,但家长的心情我能理解。我现在还没有送儿子去补习文化课,但还是让他参加了兴趣班的学习。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家长们也会在等待的时候聊聊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我发现,华人族群和印度族群都比较注重学习,土著马来族群则相对倾向于给孩子一个轻松有趣的童年。并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价值观不同而已。
二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在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选择来新加坡就读,如今孩子已经上中学一年级了。我们也常常在一起交流,我朋友认为以他儿子现在的成绩,以后在新加坡的前途不容乐观,由于看不到希望,最近他们决定让孩子转战加拿大。
可见,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有利就有弊,从这个中国小留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一种教育制度堪称完美。
孩子或许晚熟,那么在前期表现不优秀的学生,例如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恐怕就会很吃亏,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新加坡很多父母也都认为分流、淘汰得过早,确实对某些启智晚的孩子不太公平。
我是属于具有矛盾心态的妈妈,一边想要儿子学业进步,一边又担心儿子的童年没有乐趣,但很多事无法两全,只能追求一样。有付出就有回报,我会选择在新加坡接受教育,我也相信儿子能够适应这样的教育环境。
在新加坡的教育中也是有奖就会有罚,家长对犯错的孩子可以使用鞭刑,法律并不制止。当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大错一般是不会使用鞭刑的,主要是对孩子起个震慑作用。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被执行鞭刑。
(谭晓明选编)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