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应注意的十六个心理效应(一)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几个名单给了教师,说这是"新近开的花朵",会很有潜力。8个月后再次测试的情况是:名单上的这几个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与教师感情特别深厚。其实,先前的测验所得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意拟定的。
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雕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于是皮格马利翁与之结为了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给学生以鼓励,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一针兴奋剂,学生会像永远沐浴着一片阳光,因为教师给了他目标,给了他信心,更给了他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强,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缄默知识理论(三)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