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理论(三)
三、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
在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现象:许多教师尽管掌握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从理智上说,他们也认同这种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却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新的教学观念。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另一类现象:一些学生总是在一些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他们有着相同的认识论根源:老师头脑中缄默的知识在起干扰作用。
因此,认识缄默知识及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另一类现象:一些学生总是在一些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他们有着相同的认识论根源:老师头脑中缄默的知识在起干扰作用。
因此,认识缄默知识及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英国风光
1、缄默知识在教学中不可漠视
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与人文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
所以,构成教学认识论基础的不仅包括那些显性知识,而且也包括了大量缄默的知识。
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与人文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
所以,构成教学认识论基础的不仅包括那些显性知识,而且也包括了大量缄默的知识。
然而,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能够给予充分注意的,至于其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则更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忽视教学活动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和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
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难点”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课程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就可能是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与课程知识不一致造成的。
显然,教学过程中师生对缄默知识的无知及由此导致的缄默知识的自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影响到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
忽视教学活动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和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
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难点”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课程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就可能是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与课程知识不一致造成的。
显然,教学过程中师生对缄默知识的无知及由此导致的缄默知识的自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影响到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
因此,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缄默知识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一个必要的思想前提,是教师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
2、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特别是必须认识到学生带到课堂里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有不知从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包括缄默的概念、命题或思维模式等。
这些缄默的知识尽管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他们对于儿童的生活及认识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用波兰尼的话说,他们是儿童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没有这个“向导”,儿童的思想就合迷失在大量的显性知识“丛林”之中;缺乏这个“主人”,儿童就无法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内进行显性知识的管理。他们所获得的显性知识也就会杂乱无章地存在于思想之中,不会形成一种“理智的力量”。同时,这个“向导”和“主人”也许会将儿童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引向错误的方向,制造许多的障碍。
为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知识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
这些缄默的知识尽管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他们对于儿童的生活及认识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用波兰尼的话说,他们是儿童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没有这个“向导”,儿童的思想就合迷失在大量的显性知识“丛林”之中;缺乏这个“主人”,儿童就无法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内进行显性知识的管理。他们所获得的显性知识也就会杂乱无章地存在于思想之中,不会形成一种“理智的力量”。同时,这个“向导”和“主人”也许会将儿童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引向错误的方向,制造许多的障碍。
为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知识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
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使他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他们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
实际上,从一方面来说,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学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是完整教学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性质上看,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地克服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以及同学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真诚的和自由的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努力开掘对教材知识或对方所提问的理解。
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在那种缺乏对话的课堂里,师生对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理清的知识用一些特出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图型等表正出来,从而对他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
起初,这种表征可能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们总会说“不,不,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在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表征,也就能够比较完整或清晰地呈现学生的缄默知识。
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反思知己的缄默知识,包括知己对于学生、教学、课堂管理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的缄默知识。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特别是那些缄默的认识的模式,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识的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实际上,从一方面来说,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学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是完整教学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性质上看,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地克服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以及同学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真诚的和自由的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努力开掘对教材知识或对方所提问的理解。
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精心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在那种缺乏对话的课堂里,师生对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理清的知识用一些特出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图型等表正出来,从而对他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
起初,这种表征可能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们总会说“不,不,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在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表征,也就能够比较完整或清晰地呈现学生的缄默知识。
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反思知己的缄默知识,包括知己对于学生、教学、课堂管理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的缄默知识。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特别是那些缄默的认识的模式,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识的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英国风光
3、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他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在亿万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行。
从缄默知识的理论来看,科学知识的生产,都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这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产生并发挥辩护作用,也就做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
然而,这些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益的缄默知识,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等,却很难与其它类型的缄默知识一样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科学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
教育如果要想培育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与方法是不够的,海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缄默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
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已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住的,而不是以获得缄默知识为住的,因此,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想培育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具有“学徒制”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等。
重视这些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引用与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
同时,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缄默知识的要素,而不能够仅从显性知识的引用与检验方面来老虑。
因此,在亿万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行。
从缄默知识的理论来看,科学知识的生产,都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这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产生并发挥辩护作用,也就做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
然而,这些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益的缄默知识,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等,却很难与其它类型的缄默知识一样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科学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
教育如果要想培育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与方法是不够的,海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缄默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
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已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住的,而不是以获得缄默知识为住的,因此,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想培育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具有“学徒制”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等。
重视这些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引用与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
同时,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缄默知识的要素,而不能够仅从显性知识的引用与检验方面来老虑。
从教学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来说,特别是从备课和教学评价环节来说,都应该考虑到相应的缄默知识。
众所周知,备课一般包括“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传统意义上的“三备”主要考虑的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如何围绕着教材知识的掌握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的缄默知识基本上没有得到考虑。
从缄默知识的理论出发,教师在“备教材”时,不仅要像以往那样理解教材知识及其结构,而且要考虑学生在相应问题上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其影响;在“备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在“备教法”时,不仅要那些显性教材知识的教法,而且要备那些缄默的个体知识的教法,不仅要备如何使学生掌握显性的教材知识,而且要备如何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显现出来,如何检验如何批判、修正和利用它们。由于这种缄默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活境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由于生活境遇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缄默知识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个体解释或理解教材知识时认识框架和行为的不同。
对这种“不同”的认同、尊重和关注可能是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前提。
众所周知,备课一般包括“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传统意义上的“三备”主要考虑的是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如何围绕着教材知识的掌握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的缄默知识基本上没有得到考虑。
从缄默知识的理论出发,教师在“备教材”时,不仅要像以往那样理解教材知识及其结构,而且要考虑学生在相应问题上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其影响;在“备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些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在“备教法”时,不仅要那些显性教材知识的教法,而且要备那些缄默的个体知识的教法,不仅要备如何使学生掌握显性的教材知识,而且要备如何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显现出来,如何检验如何批判、修正和利用它们。由于这种缄默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活境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由于生活境遇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缄默知识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个体解释或理解教材知识时认识框架和行为的不同。
对这种“不同”的认同、尊重和关注可能是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前提。
4、重视多元评价
以往的这些教学评价与备课一样,也主要是围绕着显性知识展开的。
从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理论出发,在诊断性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试卷、作品或其他能够表现学生学习结果的东西来分析学生的缄默知识和认识模式对于他们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时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记录下他们在什么地方出了错误。因为,知识理解中的“错误”背后很可能是一些消极的缄默知识在作怪。
在总结性的教学评价中,应该突出“个性化”的标准,因为真正能够衡量和甄别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是他们对静态教材知识的记忆、再现和简单应用,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缄默知识出发对静态教材知识所进行的动态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
而由于种种生活境遇的不同,他们之间的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总有不同之处。
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有着个性化的色彩。
因此,突出总结性评价中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在总结性考试中不仅能够答出正确答案,而且还能围绕着问题发挥自己的认识,有助于他们认识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潜力的提高。
显而易见,一个从来没有说出过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是很难有创造性可言的;一个从来不尊重、认同和发展认识自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制度也是很难提高学生知识创新潜力的。
从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理论出发,在诊断性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试卷、作品或其他能够表现学生学习结果的东西来分析学生的缄默知识和认识模式对于他们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时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记录下他们在什么地方出了错误。因为,知识理解中的“错误”背后很可能是一些消极的缄默知识在作怪。
在总结性的教学评价中,应该突出“个性化”的标准,因为真正能够衡量和甄别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是他们对静态教材知识的记忆、再现和简单应用,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缄默知识出发对静态教材知识所进行的动态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
而由于种种生活境遇的不同,他们之间的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模式总有不同之处。
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有着个性化的色彩。
因此,突出总结性评价中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在总结性考试中不仅能够答出正确答案,而且还能围绕着问题发挥自己的认识,有助于他们认识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潜力的提高。
显而易见,一个从来没有说出过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是很难有创造性可言的;一个从来不尊重、认同和发展认识自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制度也是很难提高学生知识创新潜力的。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缄默知识理论(二)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