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贡献查询
  • 团队成员贡献查询平台
  • 姓   名:
  • 密   码:
网站统计
    • ·共有文章:1633篇
    • ·文章阅读:449465人次
    • ·总共留言:条

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效支点?

发布时间:2017-03-10 16:15 点击数: 【字体:


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效支点?
——北京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研究报告(2015)
 
    近年来,以核心素养研究引领、拉动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在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融入教与学的问题上,业界一直困扰颇多。即便先行者如欧盟,也面对着“如何在学校层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何确保核心素养教学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身上”的实际困惑与巨大挑战。
 
    2015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基教研中心”)积极回应教育部“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有关要求,参照发达国家以及OECD等国际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北京的教育教学实际,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发完成了“学科能力标准体系”。
 
    该体系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具有纲领性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指南。在此基础上,基教研中心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五大领域(阅读、数学、科学、技术、问题解决)的教学实验研究,以探索在教学中“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现实路径。
 
    本项目采取准实验研究方法,在全市100多所中小学中,选取了200多个实验班,涉及1500多名中小学生,在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等组前后测实验,通过数据诊断分析,对比教学效果差异与学生发展变化情况,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目前,项目组已完成了对世界先进国家、地区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分析,以及对近十年来北京市教学改革层面积累的“五类数据”(包括近十年来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数据,近五万名小学教师、近三万名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基本功问卷数据,2013~2015年400节教学录像课分析数据,以及近万节常态教学分析数据)的分析,并在文献和实证数据的支持下,开发出各素养领域前测试卷与调查问卷。
 
    通过前测,项目组整理了当前教学背景下,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版面所限,在此仅摘取部分内容。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领域问题分析
 
    (一)阅读素养领域:学生阅读面普遍较窄,阅读积累过少
 
    语文学科研究报告表明,学生阅读面普遍较窄。以小学五年级为例,36.0%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足10页,39.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漫画卡通。初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主要是小说、漫画、抒情散文。很多高中生的阅读量仅限于语文教材,课外阅读以杂志为主,缺少对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视野的狭窄与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障碍。
 
    (二)数学素养领域: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有效
 
    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小学数学研究表明,在另一个研究中接受调研的北京市68166名五年级学生中,仅有63.2%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数学学习。而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很多抽象的数学内容的学习缺乏有效理解,不能感悟到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只以模仿、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而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
 
    物理学科研究表明:学生缺乏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能体会引入概念或者建立规律的必要性,致使学习兴趣低下,明显缺乏学习动机。初中劳技学科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也显示,由于对木工技术不太了解,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说不清”自己对木工制作这一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
 
    (三)科学素养领域:学生缺乏建立概念、规律的足够体验
 
    物理学科前测表明,25.0%的学生因缺乏对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而做错题目。小学科学研究显示,学生对生活中与概念相关的现象关注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而在非科学类学科中,这类问题也十分突出。例如:学生生活经验较少,会影响其思维力度,使其在语文阅读时,对文本情节背后的主题不能领悟。又如:多数学生家中和学校都没有与木工相关的读物、工具,这严重影响到初中劳技学科木工内容的学习。
 
    (四)技术素养领域:学生跨学科整合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劳技学科研究报告表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例如:小学阶段,一旦接触新的作品、项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变通能力就会显得不足。初中阶段,当需要“给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款挂钟”时,学生不能确定自己设计的草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制作过程含糊不清,大部分学生均不能利用数学知识准确标注钟点,美术功底较弱,且创新能力不强。
 
    (五)问题解决素养领域:学生在质疑思考、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方面较弱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研究表明,学生在综合分析、主动质疑等高阶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40.0%的学生几乎不会主动提出质疑。
 
    初中语文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怀疑精神与质疑思考能力。当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只有4.8%的学生能较为正确地做到,28.6%的学生不能提出任何问题。
 
    物理学科研究表明,学生在运用逻辑推理进行问题论证时,往往不够严谨,甚至逻辑混乱,且不能对推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因素分析
 
    (一)多学科存在教学内容或过程不深入的现象
 
    例如:中学数学学科研究表明:约70.0%的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展现过画图过程,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画图操作方法的掌握;学生在画图时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
 
    高中语文前测报告也指出,导致学生“归纳、概括,筛选、整合”能力与“理解、领悟,分析、探究”能力差异显著的最重要原因,是实用文本的阅读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中小学劳技教师对木工、纸工等部分教学内容的忽略或回避,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技术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不强
 
    例如:小学数学前测报告认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不强”,是该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在一节数学课后,2196名五年级数学教师中只有5.2%的人认为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而多达20.0%的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常感束手无策。
 
    此外,高中语文前测报告亦指出,小说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形象鉴赏多为‘技术分析’;主题诠释教条僵化,缺少多元解读;少见深度阅读和精心设计”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个性解读能力的形成以及对重大问题的理解认识能力。
 
    (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不够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研究指出,道德教育观点要为学生所接受,需经历一个“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兴趣,鼓励学生在与同伴对话交流中不断辨识、倾听和认同”的过程。然而,该学科前测数据显示,能在课上“主动将课前准备好的资料与同学分享”的学生仅占24.0%。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前测报告亦指出,当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多地表现为“师问生答”,学生仅仅是教学活动的机械回应者和被动参与者,难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小学语文学科录像课分析也显示,教师课堂提问中的48.0%以上都是致力于是非判断或事实回忆,真正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问题仅占27.9%。
 
     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改进建议
 
    (一)对教学改进的整体建议
 
    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支点和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如何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个性、全面、可持续的助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组自2016年起,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诊断分析,连续三年发布教与学研究报告,以指导和帮助广大学校、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时间
 
    学校要保证规定的课时量,以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展开。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学习和充分体验;同时要重视实际操作类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的有效参与。
 
    2.增强校本研究的实效性
 
    学校在校本研修中,要组织教师“以学论教”—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学生认知的现状、困惑与规律,提升读懂学生的能力;可聘请专家,给予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培训。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必要时可大胆重组教材;要加强教学设计研究,做好全方位的知识储备。
 
    3.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
 
    学校要营造师生互动、有效对话的良好氛围;允许有辩论、质疑、模拟、案例、实践的课堂。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问题设计,通过有效问答,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增强课堂调控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与多向互动。
 
    (二)对于各个相关领域的建议
 
    1.以多元形式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建议学校努力为学生配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书籍,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多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培养其广泛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通过组合阅读、拓展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基于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拓展;帮助学生对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内容作出规划,并努力完成。
 
    对学生,可根据其年龄阶段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与要求,如小学生应主动博览不同类别的书目,以开阔视野;初中生应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所需信息;高中生应在阅读中增强联系、比较的意识,并注意读写结合。
 
    2.改进数学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小学阶段应加强直观性教学,注意沟通直观与抽象的联系,以促进知识理解;中学阶段宜遵循从生活原型到抽象概念的教学顺序。要帮助学生努力把学习任务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用其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师生、生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以增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3.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让学习与生活建立连接
 
    学校要努力增加专业实验室与实验设备,如光学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室等。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自身经验的调取、迁移与应用;通过实物、视频等多种手段,展示实验现象与事实,增加学生的体验;要多带学生走进课外科学教育场所。
 
    小学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初中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事实与课上所学知识相联系;高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努力尝试从科学角度进行描述、解释或预测,如时常追问自己:建立某一概念或规律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4.重视跨学科学习,鼓励学以致用
 
    学校要重视各学科均衡发展以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以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技术探究能力。
 
    教师要加强知识运用和技术指导,小学可从认识基本工具入手,初中则以作品设计为主线。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增加实物观察和体验的环节,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认识;要加强科技信息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补充和完善现行教材,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信息与技术储备。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观察、体味、设计、操作、评价、再创和交流等学习活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技术产品的观察,结合课上所学,从制作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对其进行识别和了解,勇于进行再创造。
 
    5.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学校要注意多学科联动,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要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要让学生学会积极分享、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对教师、同学的观点给予合理质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收藏>] [打印] [挑错] [推荐] 作者:谭晓明 来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