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长应着力培养学生6种学习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面对一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形成自己的猜测、想法和观点。在这里,“独立”意味着受学生原有经验、水平的影响,但不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主见,而不是“别人的”尤其是“好学生的”“老师的”想法。独立思考,是与人互动的前提,是交流得以展开的基础,恰如要和别人交换苹果,得先有一个自己的苹果一样。【其实,笔者还有“民主、自由、独立”层面的想象】
面对一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形成自己的猜测、想法和观点。在这里,“独立”意味着受学生原有经验、水平的影响,但不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主见,而不是“别人的”尤其是“好学生的”“老师的”想法。独立思考,是与人互动的前提,是交流得以展开的基础,恰如要和别人交换苹果,得先有一个自己的苹果一样。【其实,笔者还有“民主、自由、独立”层面的想象】
2.提出问题的习惯
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弱项!幼儿园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小学低段的孩子还会踊跃提问,越到高段,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越少。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多问“谁有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差异思维;教师制定对话规则,让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辩驳——孩子更敢于向孩子提问;鼓励孩子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会带来新的问题;等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思维外化的表现,也是思维继续深入的基础,值得特别关注。
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弱项!幼儿园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小学低段的孩子还会踊跃提问,越到高段,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越少。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多问“谁有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差异思维;教师制定对话规则,让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辩驳——孩子更敢于向孩子提问;鼓励孩子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会带来新的问题;等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思维外化的表现,也是思维继续深入的基础,值得特别关注。
3.多元表征的习惯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一个问题表征清楚,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正因此,如倒推、画图的策略及一些文字题,画图(表征转换)就易于解决。笔者建议,课堂上多问“你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明白你的思路吗”,鼓励学生“把你的想法画一画、摆一摆”,从而将内隐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要学生养成的是“主动”表征的习惯,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学生才做,而是学生面对问题会主动画图、列表、操作,即便在算出答案后,也会主动换一种思路去验证。其实,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表征,教师由此得到教学展开的资源,而组织学生对不同表征进行对比、概括,就是教学的推进。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一个问题表征清楚,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正因此,如倒推、画图的策略及一些文字题,画图(表征转换)就易于解决。笔者建议,课堂上多问“你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明白你的思路吗”,鼓励学生“把你的想法画一画、摆一摆”,从而将内隐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要学生养成的是“主动”表征的习惯,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学生才做,而是学生面对问题会主动画图、列表、操作,即便在算出答案后,也会主动换一种思路去验证。其实,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表征,教师由此得到教学展开的资源,而组织学生对不同表征进行对比、概括,就是教学的推进。
4.倾听他人的习惯
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有这样的特点:
关注结果的对错,不关注过程的优劣;
关注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不关注教师对别人的反馈;
关注自己的说,不关注别人说的(别人没说完就举手);
关注老师说的,不关注同学说的。
这种现象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有关。不会倾听会让师生互动在低水平重复。笔者建议,教师改变评价,如要求别人发言时不能举手,要求别人说过的不说,要求复述他人观点,要求结合几种观点来说,以“说”来倒逼“听”。需特别注意的是,知道“标准答案”的教师常常是不好的“倾听者”,培养学生的倾听,也需要教师安静下来,倾听学生。——佐藤学先生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特别强调“倾听”,这和日本的文化有关,也很值得关注。
5.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组合作可以改变“一(师)对多(生)”的班级交流结构,给更多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同时,合作交流也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是与人相处的演练。对学生而言,合作交流首先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优秀的个体未必会合作。为避免优生唱独角戏、组员间互不买账等常见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要有合作学习的指导,比如分配角色(时间管理员、材料管理员、观点梳理员、记录员、汇报员)、制定规则(角色轮流、考核小组而非个人等),让孩子们习惯在小组中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寻求帮助、集思广益,同时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重,将合作视为学习的常态。需注意,有小组≠有合作,小组学习≠学习“在小组内”发生。合作,是未来社会人与人基本的相处模式
小组合作可以改变“一(师)对多(生)”的班级交流结构,给更多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同时,合作交流也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是与人相处的演练。对学生而言,合作交流首先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优秀的个体未必会合作。为避免优生唱独角戏、组员间互不买账等常见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要有合作学习的指导,比如分配角色(时间管理员、材料管理员、观点梳理员、记录员、汇报员)、制定规则(角色轮流、考核小组而非个人等),让孩子们习惯在小组中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寻求帮助、集思广益,同时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重,将合作视为学习的常态。需注意,有小组≠有合作,小组学习≠学习“在小组内”发生。合作,是未来社会人与人基本的相处模式
6.回顾反思的习惯
“反思”就是停下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做法的再审视,也是跳出当下的回顾与俯瞰。学生不缺计算的经验,但很少会审视一下题目本身是否合理;很少在得出答案尤其是正确答案后,反思有没有其他方法、哪里需要注意;在操作之后很少反思为什么要操作、怎么操作更好;在一堂课之后,也很少反思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以及自己学习过程的得失;等等。笔者建议,教师在大的教学环节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同时多提出类似“为什么这样做、需要注意什么”这类反思性问题。
“反思”就是停下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做法的再审视,也是跳出当下的回顾与俯瞰。学生不缺计算的经验,但很少会审视一下题目本身是否合理;很少在得出答案尤其是正确答案后,反思有没有其他方法、哪里需要注意;在操作之后很少反思为什么要操作、怎么操作更好;在一堂课之后,也很少反思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以及自己学习过程的得失;等等。笔者建议,教师在大的教学环节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同时多提出类似“为什么这样做、需要注意什么”这类反思性问题。
以上以罗列的方式给出六大学生学习习惯,并给出一些教师教学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
(1)因为脱离了具体的情境,给出的建议是指向性的,需要一线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化用”。
(2)谈学生的学习习惯,但背后却是教师的教学努力以及课堂之外和学生整体的互动。
(3)六大学习习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其一是这六大习惯和课堂教学的展开有对应的关系: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在小组内交流并倾听他人,问题解决后回顾反思。
其二是这些习惯是有交集的,或者说教师同一教学行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多个习惯。比如,教师鼓励差异化的思维,既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是鼓励多元表征,而多元表征让思维可见其实也正是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倾听”未必是用耳朵去听,理解他人的文字符号、图画符号也是倾听)“反思”自己。再比如,学生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常常就是反思的表现。其实,这六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向于培养有独立人格、有思维品质、能与人合作的、主动的学习者。
学习习惯需要在学习中养成,“养成”意味着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的操练和时间的积淀。也正因此,要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日复一日地渗透,需要教师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当“习惯成自然”之后,习惯就变成师生教学的新基础、新起点,也成为学生生活状态与人格品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学生,也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理想的学习习惯,也蕴含着改变社会的力量。我们希望学生未来身处于怎样的社会,那么今天我们就以理想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来对待学生,如此,学习习惯也就成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他们按照这样的习惯去生活,去开拓未来的社会。
学生,是未来的希望;
习惯,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做一个处理孩子情绪的高手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