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理论(一)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
波兰尼提出的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
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
(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而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一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而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达,而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等形式呈现。
(5)显性知识的使用者对所使用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而缄默知识的使用者则对所使用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而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方式
(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的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人隐性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
在这里,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而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又必须借助一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行。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的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人隐性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
在这里,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而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又必须借助一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行。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
下一篇:缄默知识理论(二)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