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犯错误孩子的家长沟通
家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身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孩子犯错后和家长如何沟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从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教师首先要尊重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摆正摆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
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身价、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教师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就以为自己才懂教育,只有自己才对如何教育学生具有发言权,从而觉得高人一等,与家长谈话的时候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尤其是不能在孩子出了差错时,一味的怪罪孩子,把问题严重化,在家长面前滔滔不绝的数落孩子,家长会觉得脸面过不去,听起来是说孩子,实际是在数落家长的不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就算家长勉强承认自己没管好孩子,面对这样的指责,心里也会觉得别扭。即使碍于面子嘴上不说,但心里他也会埋怨老师。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周或者半月才见孩子一面,责任在你们,是你们没有教育好,没有尽到做教师的职责。这样就会形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应该有的隔阂甚至对立。
二、“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要善于聆听。与家长沟通,班主任一方面要有“大嘴巴”,主动告知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又要有“小嘴巴,大耳朵”,认真、耐心地聆听家长的言说,听取家长的意见,并鼓励家长说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聆听也是一门艺术,从你的认真聆听中,家长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沟通的深入,而且从聆听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价值观念等,从而诊断问题之所在,或发现成功之所在。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和家长沟通时要放下架子,在家长讲话时,无论他讲的如何,有无问题,不要轻易打断他的讲话。如果在听取意见中,发现家长讲话有偏激,可以在他讲完后,从教师的专业角度做以分析,使他心服口服你是教育的专家。这样做,不但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而且维护了我们教师的威信。
三、不要事事告状,事事沟通
与家长沟通,一定要精心准备,不要仓促上阵;多为孩子着想,且不要让孩子产生畏惧教师的感觉,说话要婉转,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我们这样寄宿制的学校,和一般学校教育方法是有区别的。当孩子在学校犯错误后,一般属于孩子常规性的错误,我们做教师的大可不必惊动家长,在校解决就可以。
事事告状,事事沟通,无形中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如果孩子性格孤僻、急躁、或者是品质方面的错误,这就要及时通知家长,协商解决。
在与学生家长接触中,应以对学生的正面鼓励为主,多肯定少责难。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难免会有这样的不足,这是非常正常的,班主任应树立“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的观念,真正做到“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
这样,我们就容易做到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不要见到家长的面,就理怨这,责备那,要以正面肯定为主,多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挖掘其优点,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请老师们牢记,我们是全日制寄宿学校,如果我们和家长的沟通方法简单、考虑不周时,带给我们的是被动,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百害而无一利。
四、各种性格的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1.聪明不学、 拖拉作业的学生
信心是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是对那些头脑聪明、但调皮,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的家长,这一点更加显得重要。
有的学生家长,由于经常听到对自己孩子在学校表现的负面的评价,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甚至无可救药,从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教师在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了,也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必须避免告状式的家校联系,不能在家长面前一味地数落孩子的不是。如果确实因为孩子犯了差错需要与家长联系,也应该与家长坐下来,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会犯错误的根源,积极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家长,更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孩子学习越差,家长与我们一样对他的教育付出的就越多,孩子显得不争气,做家长的比谁都痛苦。
对于这些家长,教师更应该对家长给予安慰,并尽可能肯定孩子的优点,哪怕这优点只是一刹那的极不明显的闪光,以重新激发起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学生都会有缺点,同样,学校里不可能存在一无是处的学生,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他的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关键在于老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强化其优点,逐步转化。
我们班的赵雨昂,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性格特别的活泼,但在学习上懒惰,对于他,家长也是伤透了脑筋,可对孩子又是特别的疼爱。为了防止我们在学校对他的教育,家长不能谅解,出力不落好。我和她妈妈经常电话、或家访时共同探讨教育他的办法。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同时告诉家长,我管教他,首先把它当作是自家的孩子,因为你们家长信任我,把孩子交给了我,我要对得起家长和这些不太懂事的孩子。雨昂他只是贪玩,大有潜力可开发。为了孩子的前途,作为老师我不会放任自流,所以在学校无论对他采取什么方法,家长都认可,感谢不尽。
2.动不动爱发脾气,影响纪律的学生
我班的王源峰,由于家中娇惯,从小脾气特大,无论怨不怨他,他都气的死去活来,呼呼直喘气。且不说和同学们的相处,光因为每天三顿饭和大师傅打饭菜就经常气的摔盘子,哭闹。从三年级我接班,一直是比较头疼的学生,但家长从未感觉到孩子的这种性格。
一次,早上因为爱吃嫌师傅打得少,哭闹。中午又是气得摔盘子,扭头就跑出餐厅。其实咱们的这些富家子弟,个个对父母的心思都摸得透透的,为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掩饰他的坏脾气。他跑出餐厅,就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早上就没有吃饱,中午师傅又不给打饭。好家伙!父母一听,这还得了,他爸爸伙同他的朋友就赶到了学校。
我在办公室,看到他爸爸带着怒气的面孔进门,我心里就明白了许多。连忙迎上去,请他坐下后,就装着什么也不知道,问他:“您那么忙,今天来一定有事吧?”他爸爸把孩子说的给复述了一遍。我听后,笑着问他:“您相信我吗?”家长说:“老师我和她妈妈特别感谢您,这两年来,在您耐心的开导下,孩子性格有了大的变化,怎能不相信您呢?”
一番开场白后,我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加之他未完成作业,我批评了他,他就借题发挥,把气撒在吃饭上。我在叙说事情的经过的同时,也教育了这些一味偏袒孩子的家长。今天你在电话中听到他哭,心疼是人之常情,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别说是你,就是我也会心疼的。但对孩子的话,你应该做以分析,你和她妈既然那么相信我,怎么不给我打电话沟通呢?其实你来之前我已经处理过了,孩子现在很高兴,没有一点情绪了。你今天冒然到学校来,那他以后还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搬救兵,要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要依赖于父母的能力。更何况孩子的性格你们应该了解,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他爸爸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并道歉到是自己一时急躁,没有处理好这件事,以后注意。
3.把别人钱财占为己有的学生
不经允许把别人的钱物占为己有,在成年人看来就是偷。可对这些还未长大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这些富有家庭的孩子,对钱没有很明显的概念,我们就应淡化事情的严重性,因为他们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
王跃辉这个在家中的独子,由于父母的能干,家庭经济特别的富裕。他曾给班中的孩子讲,他家床下的纸箱中放的都是钱。我也曾问他,你拿过没有?他说那是我家的生活费用,我想买东西给妈妈要。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在一次周五的中午,在和同寝室的伙伴捉迷藏时,把别人放在兜中准备买书的200元钱占为己有。但他并没有独自消费掉,而是在假日学校购物时,一下子买了6瓶20元一瓶的酸梅粉,分发给5个伙伴。当时他们可高兴了,又吃又笑。
后来这事我在学校处理时问他为什么拿别人的钱?他却说到:来学校时忘了向妈妈要钱了。当我指出他这样做的严重性时,他竟然说道:“老师,我想买东西让大家都高兴,下周拿钱还他”。
这件有关孩子品质的事,虽然他们没有强烈的意识,但我们知道这种行为发展下去的严重性。我及时与家长沟通,把这件事的性质的严重性尽量降低到底,不去触及“偷”这个词。只是说孩子犯了错误,并且已经认识到不应该不经允许拿别人的钱,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我们这样说,给足了家长面子。家长心中清楚得很,知道老师的用心,在自愧的同时,他会感激老师的教育方法,也会积极配合你教育孩子。
面对孩子犯错时,老师是宽容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绝对不是对学生的无原则的前就和让步,它是以学生认识错误为前提的。更何况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才几岁大的孩子来到学校,尤其是一所寄宿制的学校时,长期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不适应和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们是孩子,是一群有着天性、童真、童趣的孩子,他们的视角和大人不同。他们要学的有很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学习的道路上犯错是正常的。
寄宿学校的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科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
班主任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 只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用智慧去和家长沟通,才能真正走近学生,走进家长,直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谭晓明选编)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