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我们需要的课堂,应该扎实、有效,更需富有生命的本义。他不是花,不讲究表面的美丽;不是铁,不以厚重的生冷压抑心灵;不是烈日,敲着升学的指挥棒,端出密密麻麻的考试卷灼烤童年;他应该是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于“本真的田园”,课堂管理和谐,学习氛围浓郁,教育理念清新,教学形式开放。
这一切说说容易,做到则很难,但那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我们的教育不就是在理想中给孩子的成长搭桥铺路么?
首先,我们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智慧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智慧。
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为什么“相声、小品”这些语言艺术能够吸引人,主要是这类艺术形式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表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生动活泼,而语言中充满了智慧,富于诙谐、幽默,具有感染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需要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教师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因为,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够缓解甚至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
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如果我们认可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彰显。
第二,我们的课堂要凸显探究氛围
据说,有人问一个小学生:“米是从哪里来的?”小学生回答:“米是从电饭锅中来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来源不清楚,对知识的建立过程不明确。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只会复制例题,不会创新应用。这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
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鲜活的知识来源被无情地截断,前人对知识艰辛的探究过程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因为,按照后现代知识观,知识不是确定的事实,不是对现象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知识是在批判中发展的。死记书本知识只能导致思想的僵化。
但知识又是有价值性的、个体性的和情境性的。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没有建构的过程,不可能真正地获得知识。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乐趣,因为死记知识的条文是枯燥无味的,在适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过程与结果都是重要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因为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变得更聪明。
基于此,课堂教学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
无疑,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了科学家发现知识规律的历程,进而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想,汲取他们的智慧。另外,也需要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探究真实的科学问题,这也是丰富学生智慧的重要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
第,三我们的课堂要走进现实生活
有人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这个结论虽有点绝对之嫌,但说明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知识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距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与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应该是理科教学的重要策略。当我们的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时,知识就会鲜活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知识无处不在,知识是有广泛应用价值。
第四,我们的课堂要激疑和质疑
如果说“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吸引观众主要依靠语言的幽默与抖“包袱”的话,那么,好的电视连续剧为什么会使很多观众“上瘾”,有些人深更半夜也要看,冬天悟着被子还要看呢?还有人说,好的电视剧,剧情生动,剧情设计合理且流畅,充满悬念,悬念扣人心弦而出人意料。
这就给我们以启发,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在教学中,通过展示教学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动机、诱导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与生生间的思维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悬念主要呈现方式是通过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激疑,“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应。
因为疑能生思,思维的火花常常就是在激疑的过程中被点燃起来的;因为疑能生智,人的智慧常常是在解决“疑问”中得到增长的。
这个问题对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兴趣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当然是积极的,他们会凭借自己的知识贮备、网络媒介与合作学习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他们的智慧在身心愉悦的探究过程中必然得到发展。
教师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人一定是具有智慧的人,培养智慧的人,当然需要培养他质疑的品质。
其实,学生都具有内在的质疑的意识,教师则需要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这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品质的首要任务;学生对书本、师长的观点提出质疑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教师则需要保护学生的这种质疑的勇气和胆识,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这是培养学生质疑品质,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态度,具有这种意识的教师当然是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质疑只是提出疑问,还需要解决疑问,这就需要精湛的理性思辨或创造性思维,教师在保护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应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当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享受愉悦。我们也就在和孩子们共同创造着,共同感受到快乐。
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他无限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引起学生无穷的遐思,引发学生的无比激情,积极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谭晓明选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下一篇: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讲课?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