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说什么?怎么说?
最近,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听12位教龄5年之内的教师说课。全程听下来,有亮点,也有不足。
亮点是:教师的板书、语言表达、课件制作都相当不错,有的教师教龄才一年,真看不出来!从教案的撰写、PPT的制作、现场的说课,都能感受到这些青年教师对比赛的重视。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也是有感染力的。我们这些评委,因教师的认真,也感觉自己的工作多了一些庄重。
不足表现在几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没有访谈教师为何如此说课的环节,所以我说的不足,只能是以己度人。
1.教师普遍说解题思路,而不是说教学思路。两者并不对立,但“说解题”和“说教学”相对各有侧重。前者侧重说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解题的步骤如何;后者侧重说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想到这些步骤或思路。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事出有因:说课的题目都是难题。
2.教师普遍说预设,而很少说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对基本矛盾,新手教师也会有生成,只是对生成的处理会和专家型教师有差异。当然,因为说课这种形式本是教师的“独角戏”,侧重说预设也可以理解,然而,教的起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学”。何况,此次说课提前一月余布置,说之前应该有试教,而不完全是纸上谈兵。因此,为了让同行和评委更明白您为何这样教,就应该说学生的生成,至少应该说对学情的分析,说说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的错误、试教的感悟。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教师都只说预设,而不说生成。
3.教师普遍喜欢就着文稿、PPT讲,而很少脱稿,有的甚至就是读稿。说课中的“读”有别于朗读和面对未知内容的阅读。朗读有情感的介入,是对情境的重建和对意蕴的体悟;阅读面向未知,也需要想象、体悟与思考。而说课中的读稿却是去感情的、无想象、低思维层次的,教师需要的只是对文本的“再认”。我甚至想,如果只是读稿,说课和论文评比有什么差别?如果只是读稿,请一个肢体语言丰富、表达能力更强的语文教师说不定效果更好呢!
恐怕更值得反思的,是教师不肯脱稿的心态。赛课,教师会担心驾驭不了生成而选择封闭的教学路线。而说课,不确定因素已经少了很多,不肯脱稿是为什么呢?恐怕还是害怕旁逸斜出。这样的思维习惯,才是我们内心深处顽固而易被忽略的角落,也正是教师成长要突破的藩篱。当我们内心有信念和思想时,是不需要讲稿的,甚至是不需要准备的,所有的话语只是内心的自然流露,是心上开出的一朵花。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脱稿讲,可以看提示(“辩课”中,我一直这样要求教师)。
2.结合着解题思路,多说教学思路;若可能,把题目放回教材结构,由一“题”说一“类”,由“单课”说“单元”。
3.说预设,也要说生成;说自己的教,更要说学生的学;说学生的学,更说“基于学生‘学’”的“教”。总之,让评委看到你的教学和学生的行为有联系,看到你的教学有必要、有效果、有意义。
4.使用PPT,也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建议带着学生的作品(正确的、错误的、半成品等实证性证据)来说课;如果只用PPT,多准备课堂发生了什么的照片。
5.说自己的创新,也说自己的不足;说自己想明白的,也留下待思考的问题。如果,自我评价恰如其分,重建建议力所能及,问题反思切中肯綮的,加分!
6.注意节奏和密度,即“边界清晰”的事实和观点要时不时出现,“是什么、不是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正确的废话”要少说,理论和抒情要用在点题处才能有“一发千钧”之力。
说的好不一定教得好,但教得好的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说的也好。说课是为了教学,让我们在说后做,在做后说,“言”与“行”应该合一。恰如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学本应该是成人之美与成就自己合一的工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 教育随笔二则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